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围绕县第次党代会、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强科技、转方式、调结构、保供给、促增长”的要求,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总基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为理念,以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为出发点,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体系,全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达到1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65万吨以上。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发展到16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三品”认证3个。畜禽总量达到2300万头(只、羽)。新建退村入园养殖园区15个。新发展林地面积1.5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67.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10元。
年: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达到1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72万吨以上。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发展到18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三品”认证3个。畜禽总量达到2350万头(只、羽)。新建退村入园养殖园区15个。新发展林地面积1.7万亩。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业总产值达到74.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15元。
年: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达到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75万吨以上。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发展到20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三品”认证3个。畜禽总量达到2400万头(只、羽)。新建退村入园养殖园区15个。新发展林地面积1.9万亩。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业总产值达到81.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53元。
年: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达到2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80万吨以上。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发展到2200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三品”认证3个。畜禽总量达到2450万头(只、羽)。新建退村入园养殖园区15个。新发展林地面积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35.6万亩。实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全覆盖。农业总产值达到89.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39元。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个持续加大”的政策要求,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加大固定资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落实种粮、农资综合、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单位、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种养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品”认证、地理标识认证等项目进行扶持奖励。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型企业等涉农信贷投入。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开展好小麦、玉米、棉花和能繁母猪、林木等保险工作,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提高农民参保率,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二)稳定制度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定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年底前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强化流转管理服务,年底前各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并投入运转,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调解仲裁平台,完善土地权益纠纷调处机制,确保维护农民群众权益。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所有权换股权,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流转土地建设自有基地,规范流转程序,积极稳妥推进。抓住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的机遇,启动病虫害防治中心及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完善办公场所、交通工具、服务实施设备等条件建设,落实人员待遇,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力度。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以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把扩大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作为重要基础,把培育特色品牌作为关键环节,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进一步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农民组织化、服务社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