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一节中已经讨论了有关自主传出神经释放的递质。归纳起来,自主传出神经的节前纤维(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释放ACh,但节后纤维则不同。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ACh;而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大多释放NE,也有一些释放ACh,例如骨骼肌中交感舒血管纤维及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由于ACh和NE是最早在自主神经系统中发现的递质,因此可称之为自主神经纤维中的“经典神经递质”。
自主纤维中递质共存的现象比较多见。具有共存的神经递质包括ATP(三磷酸腺苷)、脑啡肽、神经肽 Y、P物质、强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等等。共存的现象往往发生在经典神经递质与神经肽或ATP之间。例如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中可见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和ATP三种递质。刺激交感神经时,这三种递质都可以释放。究竟这种共存现象有何生理作用, 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实验发现,引起神经肽Y释放的适宜刺激是断续的高频刺激,而低频刺激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及ATP的释放。神经肽Y对血管平滑肌并无直接作用,但能抑制交感神经进一步释放神经肽Y和去甲肾上腺素。因此,神经肽Y对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有调节作用。神经肽 Y对平滑肌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ATP也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因此在效应器上它们之间也有协同作用。副交感神经中也有共存的现象,例如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有VIP和ACh的共存。对共存现象的研究,有可能使人们对复杂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2.受体 前面谈到自主神经系统对不同效应器有不同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效应器上有不同类型和不同亚型的受体。下面简要讨论ACh和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作用。
(1)ACh受体:在“神经递质”一节中曾对ACh受体作过一般性介绍。ACh受体可分为N和M两大类。存在于神经节中节后神经元上的受体属N类中的N1受体(骨骼肌上的ACh受体为N2受体)。分布在平滑肌、腺体和心肌等效应器上的ACh受体属于M受体。M型受体又可分为M1、M2及M3型。心肌上的M 受体属M2型。平滑肌上的受体主要是M3型,也有M2型。肺组织中有M1受体。腺体上的受体主要是M3型。阿托品可以阻断M型受体,对其亚型的选择性不强。用药后由于M型受体的作用被阻断,因此表现为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如胃肠运动减少,分泌减少,心率增加等等。在临床上阿托品可用于腹泻、呕吐及胃溃疡病等的对症治疗,也有对抗心率过缓的作用。
(2)肾上腺素受体:它可以分成α及β两大类。α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胃肠道及膀胱括约肌、瞳孔辐射肌等部位。受体受到激动剂激活后可以使上述平滑肌收缩。β受体分布在心肌、支气管、胃肠道及血管等部位的平滑肌。受体受到激动剂的激活后,对心肌可使心率增加,收缩力加大。对支气管、胃肠道及血管平滑肌则使其舒张。临床上可用α受体的拮抗剂阻断α受体的作用产生降压作用,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用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心脏的收缩,减少其耗氧量,对冠心病患者有治疗作用。α受体及β受体还可以再分成α1及α2和β1及β2。这里不作详述。它们在心血管及支气管上的分布和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不同亚型的作用 | |||
组织 | 受体 | 作用 | 反应 |
心脏 | β1 | ↑心率 | ↑心输出量 |
↑收缩力 | |||
动脉 | α1 | ↑皮肤、肾脏、肠系膜血管收缩 | ↑阻力 |
β2 | ↑舒张 | ↓阻力 | |
静脉 | α1 | ↓顺应性 | ↑静脉回流 |
支气管 | β2 | ↑舒张 | ↓气道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