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历史 >

政史地三角度分析高中历史100知识点

2008-10-03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1~40) 21.古代的民族政策 历史 ...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21~40)

21.古代的民族政策

历史:所谓民族政策是指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处理关系的策略。总的来说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但在有些王朝,有些开明皇帝在位期间也实行过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

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947年契丹改辽后,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便决定“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实行辽境内南北不同的统治政策,这实质上是古代的“一国两制”。

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清兵入关后才过两年,政策就突变,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其中主要有“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战争中还多次发生屠城之事。

政治:运用主现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古代开明民族政策。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压迫政策的本质是阶级压迫。阶级矛盾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原则。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22.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的杰出贡献

历史: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对本民族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政治家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建议而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还创制了文字。

党项族首领元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当时,西夏还创制了文字。

女真首领金世宗,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有的地区遇到荒歉,政府便减免那里的租税。金世宗执政期间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使西域的经济文化同汉朝的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张骞也为促进西域各族的发展、进步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了30年,不但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鉴真和尚,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理: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

政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要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骞、班超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都历尽艰辛,他们的执着和奋斗精神,对青年一代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青年一代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与和平的进步而努力学习、工作;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主动地落实在行动上。

23.古代的民族战争

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迎击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军的战争;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1449年,于谦抵抗瓦剌进攻的北京保卫战。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383年淝水之战;唐末藩镇之间混战;五代十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抵御外国异族入侵的自卫战争:15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政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

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24.四大发明

历史: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闪耀着四颗光彩夺目的巨星。它们都是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它们对人类的科技事业和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历史作用。

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年已有用于书写绘图的纸,人们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造纸术后来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印度、阿拉伯。唐朝时,阿拉伯人将造纸术经北非传入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候已有佛经、日历、诗集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元朝出现了锡、木、铅、铜活字印刷术。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造了用以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千金方》中记载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用来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当时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明朝时采矿开始用火药爆破法。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政治:四大发明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却不应骄傲自大。相反我们有许多反思的地方。找出原来先进的中国后来沦为落后的原因时,我们并不自卑,相反应该激励我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一要积极椎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研究,二要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持,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