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药师 > 西药师 >

2013年执业药师西药师药理学考点——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1)

2013-05-25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受体理论是药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受体理论从分子水平上阐述机体生理病理过程,药物作用及其机制,药物分子结构与其效应之间的关系。自1908年Ehrlich提出“受体”以来,受体学说不断修改、补充和发展,现已成为公认的药效学基本理论。先后提出的受体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占领学说1926年Clark提出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亲和力,1937年,Gaddum提出受体占领学说(occupationtheory)。该学说认为药物必须占领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效应与被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受体全部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
   Ariens发现同一类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不同,为占领学说不能解释。1954年,他提出药物“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概念,他认为药物必须占领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一受体之间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1956年,Stephenson发现,内在活性不同的同类药物产生同等强度效应时所占领受体的数目亦不相等。从而,提出了药物效能(efficacy)概念,他认为药物只占领少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而未占领的受体称之为储备受体(sparereceptor)。该学说认为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药物效应相同,被占领的受体数可以不同。药物效应与药物效能有关。
  激动药占领受体,只有达到一定阈值后,方可产生效应,随之占领受体数目增多,效应应随之增强。阈值以下被占领的受体又称为沉默受体(silentreceptor)。
   2.速率学说1961年,Paton提出速率学说(ratetheory)。认为药物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结合及分离速率,而与药物占领受体量无关。药物作用的效应与其占有受体的速率成正比,即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位点相互碰撞时,产生一定量的刺激,并传递至效应器的结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