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医师 > 临床医师 >

2013临床助理医师微生物学考点梳理——普氏立克次体(1)

2013-05-11 
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

  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

  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虱叮兄弟病人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随粪便排泄在皮肤上,并经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立克次体在干燥粪便中于室温下能保持感染性达二个月。偶有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的。

  普氏立克次全感染虱后7~10天造成虱肠阻塞而死亡,并不经卵传给下一代,故体虱仅为普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而非储存宿主。隐性感染者或病愈病人体内可潜伏立克次体,一般认为这类人可能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立克次体重又繁殖,可导致复发。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实质脏器损害的症状。这些症状与普氏立克次体在体内的繁殖及其毒素样物质的作用有关。

  病后免疫力持久,而且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感染有交叉免疫。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