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前者使心脏活动抑制,后者使心脏活动增强。
一、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起源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在心壁内的神经节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也有不同之处,如右侧心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占优势,而左侧心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它所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胆碱能M受体。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及减少Ca2+内流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延缓,甚至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效应。
乙酰胆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除极速度减慢及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下移(超极化),导致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②房室交界的慢反应细胞的静息电位出现超极化及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减小,导致兴奋传导减慢以及房室传导阻滞;③心房肌细胞3期复极加速,平台期缩短,Ca2+内流减少,导致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由于心迷走神经很少分布到心室肌,可能不直接影响到心室肌的收缩能力,但由于心房肌的收缩能力减弱,减少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前负荷),从而间接减弱心室肌的收缩能力。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可被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等)所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