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麦克尼尔瀑布的棕熊
精英大多坐前排
苦难熬成的花朵
第三节 四合院
四合院是老北京典型的民居,是组成北京街巷区域的细胞,是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居住单元。所谓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的北方传统的民居布局形式。北京四合院在我国各地区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由于人口激增,昔日的四合院已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但在二环路内还有若干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的类型与建筑单元
(一)类型
正规的四合院应该是南北长、东西窄、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但因街巷所在位置和地形的限制,也有许多不符合规范的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同合而成的一个院落。
四合院以屋墙代替了大部分院墙,节省了建筑材料,封闭性也很强。标准的四合院坐落在东西走向的胡同的北侧,南北长约26.64米,东西宽约16.65米,大门设在宅院的东南角。在八卦中东南为“巽”(xun),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坎宅巽门”是吉宅。“巽”在八卦中属风,大门开在宅院东南方是吉利的。
1.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的布局是较为简单的。一进院门,顺着“门道”,亦即南房的东端,进院左拐,就到了院中。南房门窗北向,后沿墙I临街。院内东西厢房各两间或三间,正房三问,一般是一明两暗式。院子中有砖墁十字小甬路,直对东西南北各屋的屋门。
2.中四合院 一般为二、三进院落,建制虽比不上大宅院,但比小四合院要气派得多,进了院门之后,门道内左侧(实际上是南屋的东间)有一间门房,过了门房左转即是以倒座房为主的外院。南房一般是客厅,或为仆人居住,房西端有车库(另向街开门)或储藏室。外院北侧是一面花墙,花墙当中是垂花门,通向中院。中院当中一般设有太湖石或大鱼缸,周围摆一圈盆花,如夹竹桃、石榴花之类。正房三问或五间(三间者带二间小耳房),东西厢房三间,在正房的一侧有过道通往后院,后院有罩房和东西厢房。
3.大四合院 大型四合院的范畴比较广泛,从宅第到王府都可看成是大型四合院的布局。在占地规模、房屋数量、装饰装修、设施配备、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等各方面,都与中小型四合院悬殊甚大。从布局方面看,除了中轴线上的院落增加了几进之外,还有了横向的跨院和花园。一般布局,花园在跨院,称为西花园或东花园。但由于宅地的原因,花园也可能建在中轴线主建筑群之后,称为后花园。
(二)建筑单元
1.院门
四合院的院门大多为屋宇式大门,又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等。院门在四合院整体建筑中占有的面积虽小,但它的地位却非常高。这不仅表现在构成“门”的众多要素,而且它还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意义。就整座院落而言,院门最受重视。它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大街门”。首先,院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示其身份,因此,我国历史上对门的形式非常重视。历代典章制度对门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包括门的式样、规模、屋顶形式、油漆颜色、装饰物件等。其次,院门表示了一种界限关系,使门内的人获得属于自己的领域感。
2.影壁
大门内的影壁迎面正对大门,东西是屏门,一般以西侧开屏门的较多。影壁分为独立式和借山式两种。独立式影壁是从地面往上砌砖,下面为须弥座形,再上为墙身,用青砖打磨成柱、檩、椽、瓦当俱全。借山式的比较简单,利用东厢房山墙做成影壁,多为平心,中写吉祥词句,下面一般没有须弥座,但上头一定要出檐。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也称照壁。只有王府大门及等级高的广亮大门外才有。这种照壁一般为“一”字形,也有的如“一”形,中间略高,两边略低。凡寺庙祠观府第宅邸的主入口大门,多在门对面立一长而高的直壁分隔、遮挡,对内则稳而不露,对外避免直接通视,增加层次和空间感。在北京,门前有照壁的四合院不少,尤其是在“东富西贵”的东、西城。东城的张自忠路东口,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资料馆对面,西城白塔寺路口以东的历代帝王庙大门对面都立有照壁。
3.垂花门
垂花门也称二门或二道门。垂花门大体上也分为屋宇式和随墙式两种,以前者更为多见。屋宇式垂花门又分为两种,简单的垂花门只有一个屋顶,大型的有两个屋顶,称“勾连搭”。垂花门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造型、精巧的设计,成为四合院中重点装饰的部分。它既显示了主人的地位和情趣,又因在大门内不显山、不露,而显得格外稳妥。从垂花门进入内院的路径有两种:较多的一种是右行转弯;另一种是从垂花门内两侧进入廊子,通过廊子就可以进入其他房间。
4.正房
正房是北京四合院中最主要的房间,位于中轴线上。四合院可能不止一两院,但正房只能有一处,而且大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问。在封建社会,不仅正房的间数有规定,就是开间尺寸、装饰等也有规定。正房是全院的最高大建筑,是全家族长辈居住的房间。正房的东西山墙两侧的小门内,还各隐藏着一个与外院相通的小院,小院内各有一间小屋,与正房相比,显得矮小多了。这就是所谓的“三正两耳”或“五正两耳”。其实正房按占地面积算,完全可以盖四大间,不要小耳房。但那是不行的,因为按“规定”正房只能盖成三、五、七的单数,不可以盖成偶数。
5.游廊
四合院中有无游廊,是四合院是否够规格、上档次的显著标志之一。游廊成为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四合院中,常见的主要是半面廊。半面廊是一面透空,一面为墙壁,所以叫半面廊,这是四合院中游廊的主要形式。像垂花门内两侧的抄手游廊,就是这种形式。垂花门朝外一面两侧的墙,也就是半面廊一面的墙壁,常做得精致,与影壁相似,使用磨砖砌法。这种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很多,带廊子的院称廊庑院。
6.倒座房
倒座房其实就是南房,这是相对于北房就是正房来说的。正房是一院的中心,按照礼制,其他房子都要向着正房,居正房之下才对。南房相对于正房,位置正好相反,正房是坐北朝南,而南房是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名倒座房。
7.厢房
厢房位居两侧,而且也不如正房高。厢房内多以隔扇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的格局,明问为堂屋,暗间做卧室。有些厢房也有耳房,但只是靠南边有,靠北边没有,东西厢房的耳房都是这样。
8.耳房
耳房位于正房两端,东西对称,规模小于正房。因此,形象地称其为“耳”房。耳房一般与正房相通。檐下无廊,但有一小院,由厢房的北山墙,加上院墙,合成一个小院,有小门或屏门与正院相通。讲究的人家在这块称为“霭(ai)地”的小院中略缀山石,置盆景,或栽竹,在咫尺问充满山林幽静、花影扶疏的情趣。
二、四合院是封建伦礼在民居中的体现
处于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是一个奉行宗法的社会。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在儒家观念中,“修身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是“平天下”的起点。因此。维护家族内部的封建宗法制度,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家族聚居之所的四合院,更是用建筑的语言将宗法制度阐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封建家长的权威。在一所宅院中正房是家长起居的场所,它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台基和举架最高,房屋进深最大,成为整座院落的核心,其他房屋似乎都是它的附属与“仆从”,它的高大与庄重衬托出了居住其内的家长统治身份。正房一般为三问,中间是堂屋,两侧多为卧室,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其次是内外区分,男女有别。四合院的私密性很强,层层递进的院落组成了数层空间,每层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形成多对内外关系。我们仅以三进院落的四合院为例来说明四合院内部的空间关系。第一层空间的分界线是宅院大门和影壁,它是四合院惟一的对外通道,也是惟一可以展示给外人的部分。影壁古称萧墙,萧墙以内便是不可窥视的私宅禁地。因此成语“祸起萧墙”的意思便是指内讧。由此可见,这第一层空间是严格界定内外的。第二层空间的分界线为垂花门及向两侧延伸的隔墙,垂花门又称二门,它的作用是界定主客,未出阁的女孩一般只能生活在二门以内,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去四合院的客厅一般都设在前院倒座房内,客人来后,男仆将宾客让至客厅内等候,然后跑到二门上去传话,或主人在客厅内恭候宾客的到来。虽然客厅的门常常与垂花门正面的屏门相对,但正面屏门平时并不开启,只开侧面的屏门供人出入,因此,内院的情况客人无从窥视。这也是二门一定要做成屏门两道的主要原因。第三层空间的分界线是上房院的正房与耳房形成的屏障。前面是宅主人起居生活的场所,家居内务,客来止步。后面为后院和后罩房,多为小姐闺房绣阁之类,只有女仆陪侍,这道线界定性别,是男女有别的禁地。
北京四合院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纲常礼教。在家族制度基础深厚的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惟有四合院才能既容纳得下,又能做到相处得宜,合乎礼法。这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能如此长久而普遍地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