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工程硕士 >

GCT考试历史复习指导--世界现代史一

2010-10-14 
GCT考试复习指导系列,定期给您整理资料,免去你在各大网站奔波的辛劳,随着GCT考试的临近,时间无疑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为您提供的服务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节省大量的时间,获得好成绩!

推荐阅读: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战争给俄国带来的灾难——战争引起革命

  2.列宁的革命主张与理论论证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3.二月革命的爆发  地方——工兵代表苏维埃(人民掌握武器)

  建立政权

  中央——临时政府

  4.二月革命的性质

  二、十月革命

  1.列宁提出革命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①《四月提纲》——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过渡到社会主义

  政权的转移、形式

  ②目标

  结束战争、争取和平

  ③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2.“七月示威事件”——流血事件——和平不可能

  3.列宁领导布党决定武装起义(六大)

  4.武装起义的(提前)举行及其取得胜利

  ①革命军事委员会《告俄国公民书》——政权已归苏维埃

  ②攻克冬宫

  5.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  《和平法令》

  两个法令颁布

  ①全俄苏维埃“二大”的召开  《土地法令》

  选举政府——工农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②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建立

  a.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b.农村建苏维埃政权——贫农委员会(斗富农,分土地)

  司法——检、法、警

  c.建国家机器

  军队——红军、红海军

  ③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剥夺剥夺者”

  6.捍卫十月革命的斗争

  ①外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

  a.北方——英、法、美

  b.远东——日、英、美

  c.南方——英

  ②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a.目的: 工业——国有化

  b.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

  商业——禁止私人贸易

  社会——义务劳动制

  c.性质:

  d.效果:

  ④协约国的三次进攻及其被粉碎(1919~1920)

  7.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一、巴黎和会

  1.会议的召开

  ①目的——缔结合约

  五国——最高委员会

  ②参与国(27)与操纵国

  三巨头——英法美首脑

  2.会议的结果

  领土——法德间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

  军事——制度、人数、设防区 巴黎和约

  ②其它和约  赔款——先赔200亿金马克

  ③建立国际联盟(盟约草案通过)

  3.会议的实质 制裁——空话

  4.国际联盟的成立及其弊端

  委任统治——新殖民方式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美日矛盾,日美英海军军备竞赛加剧

  2.目的:

  3.参与国与会议结果:

  ①五国海军协定——美英同等制海权

  ②九国公约——列强共同侵华

  ③日中协定——归还中国胶州湾

  4.实质与影响

  (三)一战后世界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一、资本主义国家

  1.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1~1919.5)

  基尔水兵起义

  ①第一阶段 推翻帝国,建临时政府(资阶)

  柏林起义(斯巴达克团)

  柏林起义——被镇压、领袖被杀害

  ②第二阶段

  共产党领导慕尼黑工人起义——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

  2.匈牙利——共产党和平夺权的尝试及失败

  ①布达佩斯起义——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联合政府

  ②共产党的成立及主张活动——被镇压

  ③协约国的领土要求及军事成功——联合政府垮台

  ④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实现政权转移

  ⑤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被颠覆

  二、亚洲

  1.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罗拉特法案引发印度各阶层人民反英斗争高涨

  ②国大党领导开展非暴力抵抗——总罢业、绝食

  ③英殖民当局的强硬态度——阿姆利则惨案

  ④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内容、时间:1920~1922年

  2.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①一战后的独立和建国

  ②希腊的入侵 领袖

  ③民族主义组织的统一——安纳托里亚大会 纲领

  机构——代表委员会

  ④土耳其议会的召开与《国民公约》的颁布——独立宣言

  ⑤英国的入侵与素丹政府的反动

  安卡拉——大国民会议

  ⑥新政权的建立 获苏俄援助

  国民政府

  驱逐外敌

  ⑦革命的胜利 废除素丹制度(君主制)

  废《色佛尔条约》,重订《洛桑和约》

  ⑧共和国的成立(1923.10)

  (四)一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英国

  1.战争带来的严重影响——经济衰退

  2.海外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加强

  ①南爱尔兰的自治——英国国名正式更改

  ②威斯敏斯特法案——加、澳、新、南自治会员

  二、法国

  1.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 欧洲霸王

  2.与欧洲国家联盟(五国) 包围德国

  三、美国 遏止苏俄

  1.战后掌世界经济霸权

  2.“柯立芝时期”——经济繁荣;金元外交

  四、日本

  1.经济实力空前增长

  2.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侵略扩张(中国;马里亚纳群岛)——与美矛盾

  五、意大利

  1.战争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

  2.社会矛盾激化——工农斗争高涨

  3.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统治

  4.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镇压工人斗争——夺取政权

  (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中心任务

  二、新经济政策

  战争的严重破坏——物资严重缺乏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引起不满——农民

  阶级敌人的叛乱

  2.列宁的提议与党的决议(俄共布十大)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3.内容  工业——国家资本主义(租借、租让、允私人)

  商业——商品买卖

  4.性质与目的

  5.成效:国民经济恢复显著

  三、苏联的成立(1922.12~1991.12.25)

  1.第一次全苏代表大会的召开

  2.成立苏联的原则基础——自愿和平等

  3.最初的加盟共和国

  4.列宁的逝世(1924年)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领导)

  1.党的决策方针

  ①“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联共布)

  ②“十五大”——农业集体化

  ③新经济政策逐步取消

  2.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28~1941.6)

  ①工业化的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农业集体化实现 改造与建设取得成就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全苏八大会议的召开——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苏联新宪法的历史地位——标志

  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斯大林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

  ①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党政不分

  ②权力高度集中  个人崇拜——大清洗运动

  缺少群众监督

  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

  ③历史评价 取得成就 积极作用

  特定的国际环境(被包围)

  缺点、弊端——越益严重——阻碍作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