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会考试 > 注会考试 > 复习指导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之案例分析(3)

2009-06-28 
本文是2009年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之案例分析题。

  格兰仕前身是梁庆德在1979年成立的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1991年,格兰仕最高决策层普遍认为,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并达成共识:从现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更好的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格兰仕所在地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格兰仕进一步选定小家电为主攻方向(当时,大家电的竞争较为激烈);最后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当时,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育,生产企业只有4家,年销售量不过十万台,其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垄断)。

  1992年9月,格兰仕从日本引进了当时具有领先水平的微波炉生产线,上海的专家们在这条生产线上研制出了第一台以“格兰仕”命名的微波炉。格兰仕的拿来主义思路也在此时形成,每一次格兰仕与国外家电厂商的合作,都紧密围绕着建设自己的生产平台——其基本模式就是“牌子是你的,你把生产线搬过来;A品牌搬过来,格兰仕就帮你生产A,B品牌搬过来,就帮你生产B,多余的就是格兰仕的。”

  格兰仕这种拿来主义的要诀在于其特殊的圈钱方式:不是通过股权收购,而是收购外国企业的资产——生产线。同时这种收购又是不花钱的,等于融了买生产线的钱。另外,将国外的生产线拿过来就等于“收买”了国外的竞争对手,无形中得到了国外现成的市场。格兰仕的这种模式可以延伸为“做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中心”的企业战略。

  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开始从纺织业为主转向家电制造业主为。自1995年至今,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垄断线(30%),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市场占有率达到73.5%.格兰仕频频使用价格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领导地位。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都使市场占有率总体提高10%以上。

  格兰仕使用价格战的背后是以其生产规模为依据的。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格兰仕很早就树立了自己的管理标杆,那就是丰田。

  格兰仕最早在做轻纺产品时就和日本有接触,对日本的制造业比较认同,管理理念也很认同。而丰田从成本的角度到精细化方面都是做得最好的。大约从2002年起开始大规模地学习丰田。因为当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格兰仕要做世界级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格兰仕看了这方面的理论介绍,也请丰田的培训师到格兰仕生产线上去看。本来格兰仕觉得做得还可以,但培训师指出了许多不足,拍成了DV,跟所谓标准化的生产线进行对比,格兰仕发现差距确实很大。

  1、 格兰仕的“拿来主义”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战略发展方式?

  2、 格兰仕价格战背后体现的是什么竞争战略?

  3、 格兰仕选择的基准类型是什么?
 

 

3COME考试频道为您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在http://www.reader8.com/exa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