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考试试题 >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指导:江苏枫桥景区江枫洲(2)

2008-12-30 
江苏枫桥景区江枫洲导游词指导。

  地点:唐寅诗碑

  时间:

  唐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明代大才子唐伯虎,29岁的乡试第一名,后得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断送了仕途。于是潜心学艺,诗书画无所不精,民间传说他画的虾,往水里一丢,"毕剥毕剥"全活了。不顺的生活经历使他有点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羁骜不驯,自刻一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家喻户晓。

  唐伯虎居住在阊门桃花坞,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枫桥是他常来的地方。也写了不少有关阊门枫桥的诗,都非常形象生动,他在这块生活的土地上是用了心思认真写的。前面介绍过他的《阊门即事》,这里是一首《枫桥有感》

  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

  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

  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

  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鸟。

  这首诗描写出枫桥傍晚到深夜,不断变幻,朦胧迷人的景色。清末以来的荒芜,已失去了这样的诗意,江枫洲的建成,使唐寅这首诗的美妙诗境重又浮现在枫桥景区。

  地点:一枝园

  时间:

  一枝园原来是段玉裁在枫桥寄居的宅园。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曾官为四川巫山县知县。园中经韵楼是他的书房,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文学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说文解字注》,是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许多文章都收录在《经韵楼集》中。

  这里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园,临水筑轩,取张继诗意名"愁眠",北侧的攒尖小园亭,移杨瓒故宅内亭名"水月亭",这里是一处纪念名人名居的景点。

  地点:夜泊处

  时间:

  这里就是当年张继夜晚停泊小船的地方,也就是产生《枫桥夜泊》这首诗灵感的地方。

  张继,生卒年代没有记载。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86年)进士。曾仕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等官职。写过许多诗,集为《张祠部诗集》,多为纪行登临之作,以《枫桥夜泊》最为传名。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避乱南下来到苏州,但江南也因为官军平定刘展判乱的战争,也是一遍荒芜凄凉。张继看到这一切,首先写下了《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夜晚孤舟停泊在枫桥前,寒冷中看着天上的霜月、水中渔火,听到凄凉的乌鸦叫声、沉重的寒山寺钟声,和心中的乡愁国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真情实感和那空灵而阔大的意境,千百年来震撼了无数人,流传之久、之广,遥遥领先于浩浩荡荡的唐诗。童叟皆能诵,不仅中国人会背,东南亚一带的人也都会背,日本还将它收录在小学教科书上,所以每一个日本人都知道中国有个苏州,苏州城外有江枫两座古桥,桥畔有个寒山古寺。都认为元旦凌晨(0点)前听寒山寺敲响的108记钟声,来年就没有烦恼,平安幸福。因此,每年元旦都会有许多日本人从日本专程来到寒山寺听钟声。

  大家都知道张继的《枫桥夜泊》,鲜为人知的是,张继后来又来过枫桥,并且还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白发重来旧梦中,青山不该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

  地点:《枫桥胜迹》模型陈列室

  时间:

  这幅《枫桥胜迹》立体画卷。画卷全长20米,

  以枫桥镇、寒山寺、枫桥、江村桥、古运河、铁铃关这枫桥"五古"为主题,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枫桥一带秀丽地风景,繁华的商市、淳朴的民俗和古老的文化。

  画卷随江南运河展开,自镇江、常州、无锡经浒墅关,十里亭、三里亭进入枫桥地区,可见这一带,市廛鳞列、商贾云集、货物如山积,行人如水流,其间亭台楼阁、深宅大院、门面店铺,各类建筑二千多幢;士农工商、男女老少二千多人;枫、桔、柳、竹各类花木近千株。从枫桥往南,过横塘、驿亭、江南运河从宝带桥折流向吴江、杭州。

  这里是阊门,城头上建有飞檐楼阁,吊桥外热闹非凡,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沿河街市人群川流不息。米行、绸庄、银楼、杂货铺等或面河而设,或夹岸遍衢。南北川货、东西杂品在此会聚交流,穿过上津桥、下津桥、来凤桥蜿蜒直至模型中心枫桥镇。

  枫桥镇是商贸中心。这里水路四通八达,船只往来如梭,有四乡的农船,河港的渔船,外地的货船和游春玩景的楼船画舫。街巷道路修筑整齐,房屋粉墙黛瓦,曲槛回廊,临街傍水,错落有致。房屋内的桌椅床榻及门帘窗惟都安当时民俗布置,洋溢着浓郁的姑苏水乡风味。如果细看,可一一辨认出粥店、米行、书铺、茶馆、酒楼、裱画作、绸缎庄等商行店铺。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反映。其中江村草堂,来凤堂茶馆、蝈蝈行、三星堂中药铺、王家祠堂等,地方志书上都有过记载。有名的枫桥大面店招风接客,糕团店陈列各式香糕,还有小吃担沿街兜售,这里一群人正在围观江湖艺人的杂技表演。人物虽仅盈寸,全是浙江青田玉石所雕,神态各异、细腻逼真,饮酒、买货、挑水、洗衣、垂钓、作画、洗马桶、撑船、购物、抬轿,各式人物神态逼真,组成了一幅市井风情图。

  请看其中一大户人家张灯结彩,披红扎绿,正准备迎亲拜堂,大街上迎亲的队伍使百姓沿途驻足观赏,大红灯笼开刀,花轿后面,有手捧拜盒的,有肩挑盘匣的,有扛箱提篮的,一路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寒山寺位于枫桥镇中心,寺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寒拾殿、霜钟阁、枫江楼,钟楼等,按寒山寺现状来布置,寺内楼阁巍峨,回廊幽深,古木葱郁、香烟缭绕,一派"佛地圣境"面貌。

  枫桥到横塘这一段是水乡风貌,远处山峦毓秀,水风清佳;近处郁郁葱葱,稻苗茁壮,不禁使人联想起宋黛名人范成大的诗句:"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在模型的设计制作钟,艺术家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汇了雕、塑、绘、堆等各种传统工艺技巧,使图卷中山脉、河流、城垣、街道、桥梁、寺院、牌坊、商行、宅地、园林等等,都清晰可辨,制作极为精细,整幅模型采用中国画的的散点透视,而每一组建筑则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构成规模宏大的的工艺美术立体模型,斜立面的模型上,房屋层层向上渐远渐小,与蔚蓝色天穹相接,意境深远,加上现代灯光和音响效果,白天、傍晚、深夜各有不同的景观展现在游客面前。每当夜晚,星光闪烁,钟声悠扬、枫叶如丹,万籁俱寂,使人沉静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中。

  地点:枫桥北街

  时间:

  枫桥古镇唐宋至明清一直是全国著名的商贸集镇,因这里商品丰富、信息通达,而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从而沉积了浓厚的吴地民俗民风和各种民间艺术。现在在江枫洲上恢复了一条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邀请了苏州各种民间艺术大师来操作表演,展示作品。如苏绣、玉雕、石雕、灯彩、剪纸、文房四宝等。这些民间艺术大师心甘寂寞和清贫,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守护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江枫洲名人名艺坊的建成,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吴地民间工艺,可以较深刻的了解苏州。

  地点:惊鸿渡

  时间:

  明代民间高士赵宦光,将他的父亲葬在在枫桥附近的支硎山南面,就和夫人陆卿子开山凿石,种植花木,造园隐居住于此守坟。名"寒山别业",因为园依山而建,所以既有山林野趣,又有人工之美,有"千尺雪、云中庐、惊鸿渡、绿云楼、飞鱼峡、弛烟驿、清辉楼。"等十几景,赵氏夫妇和他们的友人,写了许多咏园诗,如"松风二十里,花店野棠村。已是山深处,无嫌客到门";"树色千重碧,溪声万壑流。乌啼花坞暖,枫落石门秋"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园景的优美。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临幸,并赐诗三十余首。

  惊鸿渡就是寒山别业中的一景。将它沿用于江枫洲古运河码头渡口,让人回味,古代这里人潮如流,盈浪喧天的情景,惊破了天上的彩虹,惊扰了仙界的宁静。

  重檐飞戗的渡口建筑高耸于枫桥北街,是北部景观的高潮。

  "惊虹渡"三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谭以文书写的,潇洒豪放,确有惊天的气魄。牌坊对联"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是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赐,现由著名书法家费之雄重书。码头两边的石狮子雕刻精到、威武凛凛,是江枫洲北端镇

  洲守护神。

  地点:枫桥

  时间:

  枫桥始建年代不详。从《寒山寺志》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枫桥建造时间早于寒山寺(南朝梁代天监年间)。

  枫桥经过这么多年,当然历经沧桑。可能是人们太喜欢张继的这首诗了,所以历代都设法保护好它。唐代的桥一直传到今天,实属罕见。枫桥有记载可考的修建有明崇祯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治六年(1867),最后一次整修是1985年。被国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枫桥,旧作"封桥",因为这座桥晚上要关上木栅门封掉。宋代王郇公寄居在苏州时,将张继诗书刻在石碑上,也是《枫桥夜泊》最早的石碑,把"封"字改成了"枫",大家觉得桥名更有诗意了,从此就叫它枫桥,一直沿用到今天。

  现在大家看到的枫桥为单孔石拱桥,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南、北坡各有12级引桥。北面桥柱中间联刻:"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两旁对联为:"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恼人语恶视恶行恶三年天必降之祸"南面中间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都是劝人为善的佛教精神。

  枫桥的有名,一是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另一就是从张继诗里名声鹊起,尔后南来北往的文人都喜欢停泊在这里,体会《枫桥夜泊》的诗境;继尔,步张继后尘,作诗题咏。如

  唐代张祜:"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北宋程师孟:"晚泊枫桥寺,迎风坐一轩。"

  南宋俞桂:"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旁边系小船。"

  元代释英:"晚泊枫桥寺,冥搜忆旧游。"

  明代徐源:"寒山钟尽便开船,来往枫桥共几年。"

  明代文肇祉:"此夜维舟不成寐,寒山依旧起钟声。"

  清代沈德潜:"星星渔火乱,知是泊枫桥。"

  清代李绳:"寺钟渔火枫桥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今天,各位来到这里,是不是也诗兴大发,吟它一二句。

  地点:铁铃关

  时间:

  苏州民间向有"六门三关"之说。三关指的是分布在枫桥官道上的金阊关、白虎关、和这座铁铃关。它们都是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倭寇(日本强盗)而建的。明朝郑若曾的《枫桥险要说》中记载:"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实际上,当年苏州城郊和周边地区为抗倭而建立的敌楼、关堡、土寨大大小小有十多处,现在只剩下铁铃关这一处抗倭遗迹了。整理

  铁铃关,占地90平方米,高10米,下部是用石头砌成的台基,四面用砖头围起,中部是三层关楼,砖台上设置许多凹孔,用来发射土炮,打击敌人。

  铁铃关,控枫桥,扼运河,古代官道通过枫桥、穿过铁铃关到市内,是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1949年,解放军解放苏州时,也是首先从这里进入苏州城的。

  铁铃关曾经在清道光九年重修过。第二年江苏巡抚陶澍倡导文运,将上层改建为文星阁。此后,年久失修,逐渐残损为一座荒台。惟有拱门上的"铁铃关"三个字还依稀可见。现在我们看到的铁铃关,是1986年重修的。面桥的关楼上高悬已故书法家吴进贤书写的"御寇安民"匾额,柱联为:"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谭以文书。重新制作的"铁铃关"金字朱匾高悬于关楼上。关楼内陈列着苏州地区抗倭的文物史料,正中塑造了抗倭名将任环的戎装蜡像,供人们缅怀纪念。

  结束语:

  时间: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江枫洲,对枫桥的了解也就意味着对苏州有了初步的了解。苏州是个水城,以桥多著称,明代诗人高启说"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你不仅走过了苏州最古老、最有名的枫桥、江村桥,还走过了一座亭桥(渔隐桥)、一座廊桥(听钟桥),两古两新一共四座桥,它寓意着你今后能事事如意,这也是我们美好的祝愿。欢迎再来枫桥江枫洲。

  3COME考试频道|http://www.reader8.com/exam/为您加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