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国六十年征文之沁园春 国庆我的家位于白洋淀南畔的一个村子里。那时的白洋淀边,是九河下潲,十年九涝。每年一到雨季,一场暴雨,一片汪洋。汪洋过后,村里村外的土地、道路被冲得面目全非,原来的良田沃野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沙丘;原来的大道小道,代之以坑坑洼洼,沟沟汊汊的泥泞渠道。那年月,人们没能力,也没心思修路。
从我家乡到县城的直线距离不过十来公里,可人们进趟城简直就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早晨天不亮就得摸黑上路,直到日近中天才能踏进城门;日头稍偏就得往回急赶,赶到家就到掌灯时分了。所以那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一辈子也休想进趟县城。
公社化以后,村里不断地组织青年们修路植树,可是肆虐无常的自然灾害仍然时时侵害着人们的劳动成果。常常是每年开春修的路,夏季雨水一来,河水一冲,又是一片沟沟汊汊、土坑沙堆。人们不住的修路又不住地哀叹:路啊路,你何时能像城市马路那样平坦,何日能像沥青公路那样平直可行!
一九六二年我到县城上中学时,正值洪灾肆虐、道路难行之际。因为离家较远,路途难行,家庭困难,买不起当时可谓高档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寄宿在学校。每逢星期六下午,都要回家取些钱粮之类,每次都像爬雪山过草地一般艰难跋涉,到家后就累得精疲力尽了。第二天下午,又得艰难跋涉着返回县城,一来一往,有时累得星期一的课都上不下去,直打瞌睡。特别是一到秋后和开春,耕地的、浇地的,把原本弯弯曲曲仅能辨出一点路模样的田间小路一毁一冲,再想顺着原来往返的路行走,真比大雾天行车还要艰难。记得有一次初春的星期六回家,上完两节课就已日头西斜,可出了城找回家的路却无论如何也找不见。没办法只得顺着耕地的垄沟走,半路上又因浇地冲了一片大水洼,东绕西绕,才找见了一条回村的小路。赶到家已是掌灯时分了。家里大人们一见我这十三四岁的孩子顶着夜露回家,心疼的直想哭叫。年迈的爷爷由此产生了一个朴素而又愚昧的想法:不行就别去上学了。可倔强的母亲却不这样去想。她说:“苦再多,难再大,也要让孩子们上学。”由此我也常常产生这样一个幼稚而又强烈的想法:将来我上学有出息了,当了官,有了权,要先为村里修一条通往县城的油漆路。可想归想,天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人们外出跑买卖的越来越多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三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人们对平坦大道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刚刚能填饱肚子,哪有多余的钱去投资修路。想找上边大机关有权有势的人帮助搞点资金,可村里干部们掰着手指头数了又数,也找不见一个在外边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可攀。后来人们又寄希望于华北油田能在这里打几个油眼、竖几个井架,修一条运油路。可等来等去,只见取样走,不见井架立。人们窃窃私议:完了,想沾油田这点光都沾不上了,今生今世恐怕通不了公路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毕竟比人们预料的越刮越猛。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之日,就是人们衣食住行样样美满的幸福之时。一阵“小康风”,唤醒了人们的修路梦。大概九六年、九七年间,村里干部们借助小康风势,出台了一项土政策:集资修路,全村每人至少出资20元,多者不限;在外人员普遍通知,欢迎赞助。不到一个月,就筹资50多万元。又同乡里协商,串联沿途村庄,共同集资修路。不到三个月时间,一条平坦笔直的水泥公路就摆在了家乡父老面前。通车典礼那天,村里的大鼓队敲起了大鼓,小学生们载歌载舞,村民们自动从家里拿来鞭炮,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拄着拐杖,敲打着结实平坦的路面乐呵呵地说:“这下行了,咱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起早挂晚遛遛马路了。”
“公路通、百业兴”。现在村里办厂子的,跑买卖的,好多人都买了摩托车、汽车,有的还买了小轿车。单靠种地为生的,也都家家买了拖拉机、三马车。有事外出,进城进市,马达一响,不过一晌。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com/data/yjzc/
更为可喜的是,不知城里哪位先生看准了一条既便民又致富的生财之道,一次购买了几十辆中型客车,全县村村通了公交车。每二十分钟一趟班车,准时准班,招手上车,招手下车,交通费还相当便宜,从我家乡到县城,不过二、三元钱。现在人们进城办事,或到厂子上班,一般都不骑自行车了,都像城里人一样按钟点赶班车。人们无不感慨地说:“我们也要过城里人的生活了。”
再一次让人们感慨和庆幸的是:前两年,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白洋淀周边村镇防汛抗旱工程的加大投入,上级又拨专款帮助各村拓宽加固了村村通的小公路,这样更使城乡之间的道路通行有了可靠保障。
现在每当回家坐车走上这条平坦笔直的马路,联想到幼年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使我油然产生一种感想:祖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不断积累,更在于人心的思变、思齐、思干、思富。只有使亿万人民真正解放思想,溶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才能使过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一眨眼就可能变为现实。国家的伟大,既藏富于民,又藏力于民、藏智于民。正像伟人说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