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坛经

2020-04-25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坛经 去商家看看
坛经 去商家看看

坛经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网友对坛经的评论

读坛经一定要读法海古本,不要读宗宝本。法海古本1万2千字左右,宗宝本2万字左右,多出来的内容全是后人添加进去的。这两个版本本人都读了,仔细对比一下,发现宗宝本很多地方都曲解了古本。比如:

1、读神会“见亦不见”, “痛亦不痛”部分时,你读宗宝本肯定读不懂。原因是宗宝本编排错了,把神会说的话编排成六祖说的,当然读不懂。你看看古本就知道这一品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2、对六祖讲“无念"的部分, 宗宝本画蛇添足,造成重大误解。古本原文为“无者无何事, 念者何物?”,宗宝本为了对仗,增加一个念字,把原文篡改为“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意思完全变了,而且后面宗宝本又自己添加了“念真如”来解释前面的“念何物”。这样给读者理解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古人也曾被这一部分困扰,就这一部分提出问题,问既然“念真如”,这个“念”和“真如”到底什么关系?其实古本根本就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古本说得很简单,“念者何物?”“性起念”。也就是自性本身就会起念,成了佛的人也会饿,也会困,怎么办?简单,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分别,无染,这个性起的念就是正念,净念,“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无所住”就是了。所以过去得道的大德描述悟道后的变化:“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另有,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继承者,对他的学生那洛巴说,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rest":"的执着困住了你。不是万念俱灭就成圣人了,那样圣人无异于木石。凡圣的关键,在于迷悟。<br /><br />3、六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宗宝本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宗宝们落在了“空”边。<br /><br />4、在神秀的弟子志诚到六祖处盗法那一章,六祖因机说法大乘要义“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可是宗宝们领会不了“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这句话是整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估计宗宝们认为六祖这句话放在结尾孤零零地太突兀,所以他们就直接把六祖这句“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整句删除了,并且把前面志诚主动向六祖表白自己是神秀弟子的内容,篡改为六祖事先发现了志诚,志诚被迫承认自己是神秀弟子。总之,六祖给志诚说“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是六祖因机说法的神妙之笔,和整篇事件内容结合的紧密又巧妙,不愧是六祖,随机说法,摘个柳叶就可以当飞镖直击你心。六祖这里突然貌似“突兀”地说出“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这句话,或许就是类似禅宗里的“机锋”,这个是需要你自己去悟的。因为宗宝对本篇对话之间的巧妙联系领会不了,所以他把最重要的一句删了,把事件的逻辑关系改了。看来这个“机锋”宗宝们是没能接住。我们按传统,在这里也不把它讲透,大家去买本古本这一部分自己参参看吧。宗宝本现在居然能这么流行,真是坛经的悲哀。<br /><br />5、六祖有个偈子叫“动净偈”,宗宝本改为“动静偈”。六祖这个“动中有净”,和前面的“无念”为宗是一脉相承的。此“净”和彼“静”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静”相仍属境界,而动中有“净”这个“净”,已经完全超越了境界、相这些层面了。六祖在这个“动净偈”里想要表达的思想,个人觉得就是”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就是不落两边,而取中道的大乘教义。这个“动净偈”和前面六祖的四句偈里“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是同一个“净”字的。真不明白宗宝们为什么弃这个“动中有净”第一义谛而不用,非要落在层次那么低的“动”相“静”相中去。<br /><br />6、类似上面玄妙处宗宝们吃不透六祖而乱改六祖的地方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了。<br /><br />7、宗宝本增加了很多古本没有的六祖与弟子的对话(估计这一点是宗宝本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的主要原因,因为大家觉得宗宝本全,这些后增加的故事趣味性也强。但坛经终究不是故事会。)。客观地说,撰写对话的人水平已经很高了。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佛祖的实义实在是微妙高深,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东西,其实在微妙处已经背离祖意了。比如,宗宝本增加了一个六祖和弟子的对话,来讲“常”和“无常”,正话反说,好像很像六祖的风格,和经典的佛经对着干。佛说“常”他偏说“无常”,佛说“无常”他偏说“常”,杜撰这一品的人好像很高明,吃透了佛理的“常”和“无常”。可是他忘了楞伽经里佛一直强调的离四句其中一离就是要离“常”和“无常”,真如非“常”,亦非“无常”,最后这个“非”也要离掉。佛讲法,刚开始入手启发你的时候往往是“带妄显真”,先给你强调一个“真”,从而让你明白自己之前的东西是妄想。等你明白之后,佛会再回过头来把这个自己显的“真”再破掉,因为第一义谛是要“绝待”的,也就是没有“对待”,没有所谓的“真”,也没有所谓的“妄”,也就是佛说的“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佛法所说最后的那个东西就是一切浑然天成,离“一异”。所以,哪有什么“常”,又哪有什么“无常”,你既然立,你最后有没有破?这么微妙的东西,后人去杜撰,觉得自己能讲得清楚吗?这些古本里都没有,都是后人杜撰的。坛经之所以被称为经,不被称为论,就是因为是六祖说的,大家给与无限的信任。后人自己的东西竟敢登堂入室往坛经里面塞。<br /><br />8、宗宝本杜撰了一品六祖与弟子的对话,讲法身,报身和化身,个人认为讲得很差。<br /><br />9、宗宝当然知道谤经罪大,所以他在跋里给自己开脱了一下,说“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意思是他没有古板,没有办法。<br /><br />10、建议只看法海古本,不要像本人一样法海古本和宗宝本都看。原因是你两个版本都看的话,事后回想起来有时会搞不清楚哪些内容是法海古本的,哪些内容是宗宝本的。<br /><br />郭朋版本的特点:<br />1、郭朋的版本是用的法海古本,而且把整理古本时个别字的增减都标注出来了,这一点很好。<br />2、说句不敬的话,虽然推荐郭朋这个版本,但郭先生本人对坛经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地方他领会不了坛经的高深,就到处批评六祖这里不合逻辑,那里不合逻辑,甚至批评六祖一个很关键的偈子“鄙俚”。让凡夫觉得都合“逻辑”,那还是六祖吗?<br />3、但这本书郭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编辑工作,他引用了很多其他经的原文来注解这部坛经,这是本人很喜欢郭朋这个版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br />4、另外郭朋这一版收录了契嵩法师写的经赞,这个赞写得非常好。仅这个赞就值这本书的价钱。<br />5、郭朋这一版还收录了《曹溪大师别传》,宗宝本大部分添加的内容都来自这个《曹溪大师别传》。胡适考证过这个《曹溪大师别传》,结论是里面很多时间,地点,人物都对不上。<br />6、郭朋这一版还收录了王维等人写的碑铭等文章,包括宗宝写的跋。总之收录的和坛经相关的东西非常全。"

中华书局出的,价格有些贵。里面就是原文、对某些词语的解释、白话译文。
也没有啥独到之处,不过是佛经,还是赞一个!

中华书局这一系列的佛经安排的编排非常好,既有原文,也有单独某个陌生字词的详细注解,最后还有全文的白话文解释,这样对于任何理解能力的读者都能看明白。也因此我就专找这个系列的书买,只是太少了。

值得一读佛家代表作,讲究清静心。心中无一物的境界。我太小,贪恋尘世中的美好,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做不到。这种东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做到和放下。其它人都没有资格说的。

好像全书有一个错别字,也可能是我眼拙。
六祖一生的心血都在这本书中了,希望更多的人买来看,跟六祖学习佛法。

纯粹是逐字翻译 很多地方翻译不通 更没有佛学解释

这套丛书简单,价格适中,很适合佛学的推广,谢谢!

原文有注解有译文,纸张微黄,印刷质量还可以。

中华书局的书一般都不错,注释,翻译都很好!

价格便宜,性价比高,字体印刷都不错

喜欢坛经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