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

2017-07-25 
阿里巴巴、支付宝、中海油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 去商家看看
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 去商家看看

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

阿里巴巴、支付宝、中海油、人大培训学院、腾讯、新浪、百度……多家名企千余名员工口碑推荐!
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发展速度是美国的4倍。在这样的疯狂变化中,怎样适者生存?答案是:你的学习能力要比美国人强4倍。你也许读过彼得•德鲁克,但你管理组织、管理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吗?你也许读过菲利普•科特勒,但你营销产品、营销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吗?你也许读过一些职场指导书籍或是职场小说,但除了唏嘘感叹,你的收入因此增加了吗?
《拆书帮职场能力提升课》帮助职场新人快速转变学习思想,强调学以致用、以读者为核心的读书法,让你的学习能力增长赶得上GDP,收入增长赶得上CPI!

网友对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的评论

商品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尚可。
-----------------------------------------------------------------------------------------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生物专业),我每年都要读十多本与本专业无关的“闲书”。这本书是我最近两年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所谓最有价值,就是说我本人从这本书学到的东西最多。
  
  下面谈一谈感受最深的几点:
  
  1)成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也许是在大学里养成的习惯,我比较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管读哲学类还是管理类图书,常常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并乐此不疲。但时间长了,发现效果并不好。因为工作比较忙,时间都被切成碎片,所以很难抽出空来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如果总想着通读全书,那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而放弃。即使读了几页,有别的事情就撂在一边,过几天就全忘了。
  
  这本书非常明确的提出,成年人读书,不是为了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添砖加瓦,用书本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进行联想,最后要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读书方法实际上避开了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哪怕只有五分钟,读了一小段,也可以反复琢磨,用到实际中去,就有收获。一本书哪怕有一点启发,这也就够了。我想这是本书命名为《这样读"rest":"书就够了》的缘由。<br />  <br />  2)为什么同一本书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同一本书,有的人感觉很好,收获很大,有的人感觉一般般,没什么特殊之处。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反思的深度不同,反思越多的人,越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获得共鸣,同时可以进一步用理论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至少不要重蹈覆辙。读书,本质上就是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br />  <br />  我以前也读过许多实用类的图书,老美的书大多数还行,中国人写的书就感觉书本说的道理都太直白,没有什么新鲜的信息来吸引我读下去。<br />  <br />  3)边读边反思是进步的关键。三国、西游、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小说都可以拆解,而且不同的人拆解的结果各异。有的人悟出了A,有的人悟出了B。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类的叙事类图书只是一个刺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反思的契机。有点像德波诺发明的水平思维方法中的“随机词”,只是一个激发物,只要能够激发思考就行。<br />  <br />  当然,如果是实用性的书籍(例如经典的管理图书,或心理学图书),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比单纯的个人反思更深刻一些。<br />  <br />  4)同样的原理可以用来阅读专业文献。我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天都要读一些英文的论文,常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读过就忘”。现在看来,可能主要是反思不够,没有跟自己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如果论文提供的信息不能与自己的经验(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建立联系,那么是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br />  <br />  总之,我很有收获。推荐每一个想读书、但又感觉效率不高的成年人来读这本书。"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果断下单买了。看完了三分之二,感觉还不错。
关于看书,相信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就是再好的书,当时看了觉得非常不错。时间一长,大致情节还记得,但这本书究竟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变和帮助,那就很难讲了。基本上书归书,我还是原来的我。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最起码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的读书历程是这样的“不停的买——看一部分书——从头到尾看——看完就放着了”。随着看书的增多,也读了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比如说《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慢慢的也有了自己的看书方法。应该说,我是有了自己的看书方法后,再看此书,更有感触。
如果能够按照这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去读书,你会发现“读书确实能帮助你”,而且是很实际的帮助。当然,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分享,能否有效,还需读者自身的实践。

“如何高效的读一本书,重点不在于快,而是有效的获取干货?”,不得不说,这个论题提得很棒。

不过,后面的论述就实在有点毁三观了。举“刘一秒”的例子还勉强说得过去,到《杜拉拉升职记》就
让人不吐槽不舒服斯基了。话说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林妹妹,您老在《杜》中品出什么滋味恐怕要
和您自己的各方面阅历有关吧?如果读完您的书,我就会从中得到和您一样的知识,那岂不是全方位
洗脑了。

再然后,“读书不要做笔记,因为你不是在应付考试。”到这实在读不下去了。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学会
一款软件的应用(word排版)之类,当然不用做笔记。但如果是读哲学、提高个人思考格局的书,
一遍都未必能看懂,不做笔记才是最浪费时间的。

我是那种喜欢“善始善终”的人,一件事一旦开了头,我会一直做完。所以一旦看了一部美剧,我会一直追下去,尽管下一季可能已经不那么精彩。读书也是如此,一旦读了一章,一般我都会从头到尾把它读完,可能后面的内容不是那么有吸引力。幸好,我还比较谨慎,若事先不能断定一部剧、一本书是我喜欢的,我一般不会开看。

做学生的时候,时间比较多,因此也不太挑拣,如今毕业迈入职场,发现一天中可自由安排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真正认真考虑读书的问题,终生学习是肯定的,我还需要成长,那么我要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呢?这两点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我要读那些书,而不是另外一些书?弄明白了为什么,再思考“读什么”和“怎么读”或许才有意义。

以前认为读书是纯粹的,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如今的想法是不是和以前的理念违背了呢?并没有。因为纯粹的阅读也是为了从阅读中获得快乐,若不能如此,算什么纯粹的阅读?读网文可能是轻松的,但当你觉得读它是浪费时间时,实际你是痛苦的。当我通过阅读学习财经、科技等知识,我感到有成就感,带着目的又何尝不可?

大约一个月前,读了《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日】川畑伸子 著),让我再次思考简约的生活方式,同时思考的就有读什么书的问题,在“获取对如今和今后的我有用的知识”的理念的指导下。以下是我的想法:

好书"rest":"太多了,一辈子都读不完,幸好世上99%的书都不必读。<br /><br />1)选择出版社。以胡适的书为例,若有中信出版社的版本,还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那么我肯定选择中信的版本。<br /><br />2)选择作者。以财经类的书籍为例,论述相同的问题,若有吴晓波写的,还有一位我没听过,名气也不大的,那么我肯定选择吴晓波的作品。<br /><br />3)选择内容。说一个最令人躁动的主题,同样是讲“性”的书,金赛的书,如金赛那样好好研究,认真书写的书,肯定更值得一读,不是谁出一本就去读。和选择作者不冲突,这里强调的是选择“内容为王”的真正好书。<br />心灵鸡汤、成功学是我不喜欢的内容,因为我并不需要这种激励,那么就不该读这类书籍。即便要读,那么选一本,比如大成者卡耐基的书,反复读就是。科幻是我比较喜欢的,当然我也就喜欢大刘的作品;武侠是我比较喜欢的,当然我也就是古龙迷,那么就读他(它)们就是,言情什么的,不要去碰,即便是世界名著又如何,不看。<br /><br />4)选择译本。国外的好书,各种译本充斥,要选择最好的译本,即大多数人认可的好版本来读。<br /><br />5)选择类型。现在阅读的载体太多了,传统的纸书、报纸、杂志期刊,电子书又有多看、亚马逊、豆瓣等平台,还有微信、微博这样的媒体。我是笃定阅读电子书了,用多看阅读也习惯了,kindle用起来也顺手,微信公众号是我订阅信息的主要工具。一是不要用太多的工具和平台,否则选择它们就劳心费力了。二是放弃一些书籍,比如杂志期刊,《简书周刊》都可以放弃,既然《简书周刊》都能放弃,还有哪本期刊不能放弃?<br /><br />一本书,必然是好书才值得读,它或者很有趣,读来令人愉快,比如《楚留香》;或者有深度,读来令人深思,比如《贫穷》的本质;或者能学到知识提升技能,比如创意写作书系。<br /><br />如今我已经是23岁的人了,从小到大读的书也不少,大学已经毕业,值得我去读的书,就是那1%,我这一辈子也读不完。但是99%中那部分,我该能识别出其中的90%,然后将它们丢在一边,不屑一顾。<br /><br />有了以上的思考,我开始整理我的书架——电子书书架。我主要在 Kindle 和多看两个平台阅读,原来我的 Kindle 中有 600 多本书,如今仅剩80余本;多看上我拥有的书多达近 2000 本,如今我隐藏了大部分,显示的书还有550本的样子。被我删去的书,大多是网络小说、杂志期刊、非著名作家(的非著名)作品,同一本的不同版本则通过豆瓣查阅筛选出为最广大书友认同的版本。这个工作我断断续续做了一个月,今天终于基本结束,心中轻松不少。<br /><br />大学毕业搬了三箱子课外书回家,从此决定再不买纸质书,毕业快半年了,的确一本没买。我在多看有畅读,因此我决定若非想要重读的书绝不购买,因为想要重读的书对我来说是好书有用的书,也该购买回报作者。<br /><br />我是罗辑思维会员,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对罗辑思维嗤之以鼻,我很不理解。他们认为二手知识是快餐垃圾,获取知识需自己去读书,或者去实践,听人吹牛忽悠你就错了。世上那么多知识,感兴趣的也很多,哪里能够学得完呢?除了放弃一些之外,让他人帮你读书不正是一个方法吗?那种只想了解一下的,这种方法最好。若是对自己很重要,他人帮你读书是能够勾起你的兴趣,进而使得我们能够投入精力去研究。<br /><br />满足于浅尝辄止,却崇尚罗辑思维,那肯定要坏事,有追求的话,罗辑思维反倒成了一扇开启某个知识领域的窗口,让你探头望一望,你觉得精彩就推门进去,觉得无聊便可立即转身离去,不耽误时间。当然,不要让罗辑思维成为你唯一的窗口,否则你能看到的风景就被限制了。在昨天之前我也是觉得读书学知识需读原著的人,外语图书则要找个好译本,不过现在我觉得阉割的“干货版”“超译本”就是那扇窗,我真正接纳这种书,所以今天早上在“得到App”上买了13本干货版图书。<br /><br />继续实践探索,看看我这样的选择对不对,或许过一阵再写个总结。"

喜欢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 (拆书帮系列图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