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灵魂之旅(迈克尔.纽顿著)

2012-11-10 
如果你看漫画的话,你一定有看原创漫画如果你看原创漫画的话,你一定有看有妖气的漫画如果你有看有妖气的漫画,你不一定有看灵魂之旅哈哈但是这部漫画真是太太太好看了!!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灵魂之旅(迈克尔.纽顿著) 去商家看看
灵魂之旅(迈克尔.纽顿著) 去商家看看

编辑推荐

《灵魂之旅》编辑推荐: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千百年来,人类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断的追问。各种哲学、宗教、科学对此的解释各有法门,人类经由这些法门获得答案,却又会生出新的疑惑。积极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然而,这样的回答,也许仍不能让很多人解渴,人们渴望知道,人的终极归宿究竟在哪里?
佛家讲“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存在于轮回之中,而轮回的最终目的是超脱轮回,达到涅槃境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秉持“原罪”之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了弥天大罪,其罪传给后代子孙,于是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的;人死之后,或上天堂与上帝同在,享受永远的荣耀和福乐,或下地狱,与魔鬼撒旦一起承受永远的刑罚。这些观念,点明了人的归宿,对于虔诚的宗教信徒来讲,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生死,子路曾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答案,未针对问题本身,其智慧在他处。梁漱溟先生解读说,孔夫子向来“敬鬼神而远之”,“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是不管的”。这告诉我们,孔子要我们“活在当下”,或者说只重视当世的修行。毛泽东晚年也谈生死,他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说:“人都会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断然不会有前世今生的概念,所以生命唯有当世。他对自己的保健医生说:“我死之后,可以开个庆祝会,庆祝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的生死观显示了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显然,在孔夫子和毛泽东的话语世界中,人生只存在“一个世界”,即生的世界。这与佛教、基督教大有不同,它们都主张“两个世界”,不仅讲现世——此岸世界,而且讲来世——彼岸世界。
在这里,面对同样的问题,《灵魂之旅》这本书独辟蹊径,企图为我们提供一种圆融的生命观。作者迈克尔?纽顿,咨询心理学博士,是美国获得认证的催眠治疗大师,美国咨询协会的会员。1968年,他在治疗一名叫尤娜的患者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灵魂世界”,深度催眠中的患者对这个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经验丰富的催眠师目瞪口呆。自那以后,迈克尔?纽顿对探索“灵魂世界”萌生了兴趣,并逐步认识到了它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随着案例的积累,催眠技法的提高,迈克尔?纽顿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年代回溯技术,学会了按适当的顺序提出关于“灵魂世界”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停止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催眠治疗,潜心研究并设计了探索“灵魂世界”的工作模式。终于,1994年,他的第一本著作《灵魂之旅》由卢埃林出版社付梓出版,纽顿由此作为“灵魂回溯师”而享誉世界。1998年,由于在身、心、灵联系和协调方面的“最独特贡献”,他获得美国精神催眠治疗师国家协会颁发的年度大奖,他也因此成为无数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座上嘉宾。2000年和2004年,他又前后出版了《灵魂宿命》和《人生之间催眠疗法》两部著作,更加详细地描述了“灵魂世界”,并提供了灵界回溯的实用技法指南。之后,他建立了迈克尔?纽顿转世轮回催眠治疗学院,招收和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转世轮回催眠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超心理学派对濒死体验和灵魂现象的研究风起云涌,在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出现了大量关于前世回溯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大多局限于通过催眠术对患者进行前世回溯的记录和分析,而并未涉及到生命轮回的源头——“灵魂世界”。迈克尔?纽顿博士则利用其独创的探索“灵魂世界”的研究模式为人们揭开了生命终极归宿的神秘面纱,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专业的分析展现了“灵魂世界”的全貌,成为《灵魂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作者相信,当读者跟随他的引领,循着“灵魂之旅”的路途一路向前,身临其境地游览那充满“和谐之爱”的灵魂世界时,尘世的一切困扰和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纽顿博士利用独创的心理催眠疗法,通过发现潜藏在意识深处的秘密,穿越神秘灵界的雾霭,寻求疾病和痛苦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人们消疑解惑,治疗人们身心的创伤。通过这样的过程,希图影响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灵和态度,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能以更加恬淡、坦然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的人生,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你将读到的东西,或许会动摇你对死亡的成见,这里呈现的材料,或许与你哲学上或宗教上的信仰相抵触。”实际上,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解除人生的迷惑,倘若有益,善莫大焉,而不必厚此薄彼。本书所提供的别样路径,彰显了另一种生死观。我们愿意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呈献给读者大众,或研究,或批判,正反或皆有裨益。这便是我们引进这本心理学畅销经典的最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纽顿的体系是建立在催眠案例上的心理学实证研究。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不同于传统宗教所表达的生命智慧。他在《灵魂之旅》的案例中试图探索世界的“本源”,由于催眠技法的局限,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但依然提出了一个猜想:灵魂是一种能量,而本源是由高级灵魂融合而成的超级智慧能量,正是这种能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为了阐述的方便,书中借助了传统宗教中的“造物主”、“上帝”等概念来指代这种终极力量,但与传统宗教不同的是,这里的“造物主”和“上帝”不具有任何拟人化的形象,只是象征掌控和推动宇宙运行的终极神秘力量的一个符号而已。这种描述更像是爱因斯坦或斯宾诺莎眼中的“上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纽顿的“灵魂世界”中没有类似佛教的“六道轮回”的机制,更没有“善道”与“恶道”之分,即便有相似于“因果报应”的现象,也是基于灵魂自身意愿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强迫,没有约束,也没有基督教中的惩戒,不会因为不忠于“主”而下地狱。纽顿认为,“灵魂世界”的唯一法则就是“爱”,在灵魂修行的路途上,唯有“爱”才是破关密码。人世间的一切际遇都是为了灵魂的成长,为了体验生命的可贵。不幸的人的灵魂往往是幸运的,因为人虽然有神性,但并不完美,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完美的灵魂将获得永久的安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灵魂之旅》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学者,本书的思想内容是在美国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语境之中的一种表达,其思想体系中有很多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概念和内容,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加以鉴别和判断,并正确对待。

名人推荐

您的书让我发现了内在的自我,让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这是一种没有教条的信仰,我该怎么感谢您呢?
——维基 (Vicki) 荷兰 阿姆斯特丹
我买到《灵魂之旅》后,一直把它随身带着,爱不释手。从来没有哪本书如此触动我的心灵。
——维奥拉 (Viola) 加拿大 多伦多
这本书是您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回响着压倒一切的真理之声。
——玛多尔 (Madole) 夏威夷 科纳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迈克尔?纽顿 译者:夏芒

迈克尔?纽顿(Michael Newton),咨询心理学博士,美国认证催眠治疗大师,美国咨询协会会员。他有四十余年心理学执教和临床咨询经验,开发了独特的年代回溯技术和探索灵魂世界的研究方案,被认为是揭开灵魂生活之谜的先驱。他能有效地引导催眠中的患者越过前世记忆,进入生命轮回的源头——灵魂世界。1998年,由于在身、心、灵协调方面的“最独特贡献”,他获得精神催眠治疗师国家协会颁发的年度大奖。他还因多年的临床灵魂记忆研究、死后宇宙论等方面的发现而享誉世界。他建立了迈克尔?纽顿转世轮回催眠治疗学院,招收和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转世轮回催眠师。

目录

前言
第1章 死亡和灵魂出壳
第2章 通往灵魂世界的大门
第3章 回家
第4章 孤魂
第5章 指导
第6章 转移
第7章 安置
第8章 我们的向导
第9章 初级灵魂
第10章 中级灵魂
第11章 高级灵魂
第12章 选择人生
第13章 选择新的肉身
第14章 准备启程
第15章 重生
后记

序言

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千百年来,人类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断的追问。各种哲学、宗教、科学对此的解释各有法门,人类经由这些法门获得答案,却又会生出新的疑惑。积极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然而,这样的回答,也许仍不能让很多人解渴,人们渴望知道,人的终极归宿究竟在哪里?
佛家讲“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存在于轮回之中,而轮回的最终目的是超脱轮回,达到涅槃境界,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秉持“原罪”之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了弥天大罪,其罪传给后代子孙,于是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的;人死之后,或上天堂与上帝同在,享受永远的荣耀和福乐,或下地狱,与魔鬼撒旦一起承受永远的刑罚。这些观念,点明了人的归宿,对于虔诚的宗教信徒来讲,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关于生死,子路曾问道于孔子,孔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答案,未针对问题本身,其智慧在他处。梁漱溟先生解读说,孔夫子向来“敬鬼神而远之”,“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是不管的”。这告诉我们,孔子要我们“活在当下”,或者说只重视当世的修行。毛泽东晚年也谈生死,他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说:“人都会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来说,断然不会有前世今生的概念,所以生命唯有当世。他对自己的保健医生说:“我死之后,可以开个庆祝会,庆祝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的生死观显示了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显然,在孔夫子和毛泽东的话语世界中,人生只存在“一个世界”,即生的世界。这与佛教、基督教大有不同,它们都主张“两个世界”,不仅讲现世——此岸世界,而且讲来世——彼岸世界。
在这里,面对同样的问题,《灵魂之旅》这本书独辟蹊径,企图为我们提供一种圆融的生命观。作者迈克尔·纽顿,咨询心理学博士,是美国获得认证的催眠治疗大师,美国咨询协会的会员。1968年,他在治疗一名叫尤娜的患者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灵魂世界”,深度催眠中的患者对这个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经验丰富的催眠师目瞪口呆。自那以后,迈克尔·纽顿对探索“灵魂世界”萌生了兴趣,并逐步认识到了它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随着案例的积累,催眠技法的提高,迈克尔·纽顿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年代回溯技术,学会了按适当的顺序提出关于“灵魂世界”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停止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催眠治疗,潜心研究并设计了探索“灵魂世界”的工作模式。终于,1994年,他的第一本著作《灵魂之旅》由卢埃林出版社付梓出版,纽顿由此作为“灵魂回溯师”而享誉世界。1998年,由于在身、心、灵联系和协调方面的“最独特贡献”,他获得美国精神催眠治疗师国家协会颁发的年度大奖,他也因此成为无数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座上嘉宾。2000年和2004年,他又前后出版了《灵魂宿命》和《人生之间催眠疗法》两部著作,更加详细地描述了“灵魂世界”,并提供了灵界回溯的实用技法指南。之后,他建立了迈克尔·纽顿转世轮回催眠治疗学院,招收和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转世轮回催眠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超心理学派对濒死体验和灵魂现象的研究风起云涌,在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出现了大量关于前世回溯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大多局限于通过催眠术对患者进行前世回溯的记录和分析,而并未涉及到生命轮回的源头——“灵魂世界”。迈克尔·纽顿博士则利用其独创的探索“灵魂世界”的研究模式为人们揭开了生命终极归宿的神秘面纱,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专业的分析展现了“灵魂世界”的全貌,成为《灵魂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作者相信,当读者跟随他的引领,循着“灵魂之旅”的路途一路向前,身临其境地游览那充满“和谐之爱”的灵魂世界时,尘世的一切困扰和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纽顿博士利用独创的心理催眠疗法,通过发现潜藏在意识深处的秘密,穿越神秘灵界的雾霭,寻求疾病和痛苦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人们消疑解惑,治疗人们身心的创伤。通过这样的过程,希图影响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灵和态度,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能以更加恬淡、坦然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的人生,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你将读到的东西,或许会动摇你对死亡的成见,这里呈现的材料,或许与你哲学上或宗教上的信仰相抵触。”实际上,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解除人生的迷惑,倘若有益,善莫大焉,而不必厚此薄彼。本书所提供的别样路径,彰显了另一种生死观。我们愿意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呈献给读者大众,或研究,或批判,正反或皆有裨益。这便是我们引进这本心理学畅销经典的最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纽顿的体系是建立在催眠案例上的心理学实证研究。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不同于传统宗教所表达的生命智慧。他在《灵魂之旅》的案例中试图探索世界的“本源”,由于催眠技法的局限,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但依然提出了一个猜想:灵魂是一种能量,而本源是由高级灵魂融合而成的超级智慧能量,正是这种能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为了阐述的方便,书中借助了传统宗教中的“造物主”、“上帝”等概念来指代这种终极力量,但与传统宗教不同的是,这里的“造物主”和“上帝”不具有任何拟人化的形象,只是象征掌控和推动宇宙运行的终极神秘力量的一个符号而已。这种描述更像是爱因斯坦或斯宾诺莎眼中的“上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纽顿的“灵魂世界”中没有类似佛教的“六道轮回”的机制,更没有“善道”与“恶道”之分,即便有相似于“因果报应”的现象,也是基于灵魂自身意愿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强迫,没有约束,也没有基督教中的惩戒,不会因为不忠于“主”而下地狱。纽顿认为,“灵魂世界”的唯一法则就是“爱”,在灵魂修行的路途上,唯有“爱”才是破关密码。人世间的一切际遇都是为了灵魂的成长,为了体验生命的可贵。不幸的人的灵魂往往是幸运的,因为人虽然有神性,但并不完美,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完美的灵魂将获得永久的安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学者,本书的思想内容是在美国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语境之中的一种表达,其思想体系中有很多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概念和内容,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加以鉴别和判断,并正确对待。
编者

后记

我一生都在寻找我们来到世间的原因,这本书是我苦苦求索的结晶,以各种材料反映肉身死亡后灵魂的存在。在对人生目的多年的追寻之后,我依然不得其解,最后是一位患者在催眠中打开了灵魂世界的大门。
我结交得最久的朋友,如今是一位天主教牧师。我们小时候一起在洛杉矶的山间和海滨漫步时,聊过很多哲学问题,但离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还差得远。有一次他告诉我:“我觉得你非得鼓起勇气才能成为一个无神论者,才能不信仰此生之外的任何东西。”我当时没觉得不信神有多难,后来许多年也不觉得。从五岁开始,我被父母送到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长期处于被抛弃的强烈孤寂之中,无法信仰任何超出自己的力量。现在我才明白,冥冥中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以玄妙的方式传给了我。直到今天,我和那位朋友仍然在不同的道路上探求灵性,但我们都坚信,宇宙中的秩序和意志都源于较高层次的意识。
回首往事,我猜测在自己的一生中这种事决非偶然——人们最终来找我做催眠(这是我所能信仰的真理的媒介),向我讲述灵魂向导、天国的大门、灵魂的学习集体、灵魂世界中的创造。虽然他们向我描述灵魂世界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位置,我有时却觉得自己侵扰了他们的心灵,直到现在也是。其实,他们的知识为我指引了方向。我仍然不明白我是如何成为灵界与人间沟通的信使的,本来有些天生不那么愤世嫉俗,不那么喜欢怀疑的人做这事会比我合适得多。实际上,真正的信使,给未来带来希望的,是本书案例中的那些人,而不是报告案例的人。
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所了解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身不由己来到我的诊所的人们。他们教我明白,灵魂来到世间的主要使命,就是在与真正的家断绝联系时,在精神上生存下去。一旦进入人身,灵魂就陷入了孤独。如果人们在意识层次上认为此生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灵魂被隔离在人间的短暂一生就更加艰难了。由于怀疑彼岸的存在,我们只好在现世中寻求精神寄托。按照今天的科学知识,若把宇宙比做汪洋大海,银河系就像一条海岸线,而地球只不过是它边缘的一粒沙子,这让我们更加感到自己渺小。
为什么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不为死后的生命操心?仅仅是因为人类自高自大,不肯承认生命是短促的,还是有更崇高的力量维系着我们的存在?有人主张,对来世的任何想法都是一厢情愿的,我以前也这么想。不过现在我觉得这些想法更有道理——我们被创造出来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我们确实在一个宇宙系统中运转,这个系统理性地引导着自我历练不同的肉身。我相信,是灵魂的声音告诉我们,人确实有不死的天性。
在我的案例中,对死后生活的所有记录都没有科学根据,无法证实这些患者的陈述。如果有读者觉得本书提供的材料空前难以接受,我对他们只有一点希望——不管你觉得有多少无稽之谈,你只要相信一点,人有永恒的本性值得去发现,那我就非常欣慰了。所有愿意信仰比自己更崇高的力量的人,最牵肠挂肚的是世界上如此之多的恶报从何而来。罪恶是首当其冲的例子。每当我问患者,一个博爱的上帝怎么可以容许我们受难,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案例表明,灵魂诞生于一种类似于造物主的力量,它故意让我们在世时不得安宁,以激励我们奋斗。
我们干坏事的时候也在学习,缺乏美德正好暴露了我们天性中根本的缺陷。不良行为是对我们的考验,否则我们哪有动力完善自己,把世界变得更美好,哪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进步。我问患者,为什么教导我们的那个统一灵魂(oversoul)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却是反复无常的,忽而仁慈,忽而震怒,有些患者就说,造物主的多变是让我们看到善与恶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我们都知道罪恶应该受到审判,仁慈是奖励美德的,如果上帝一味对我们仁慈,那还有谁害怕审判呢?
本书表现了多层次灵魂能量的秩序与智慧。这些灵魂——尤其是成长水平较高的灵魂——透露的信息,揭示了这种可能性——我们宇宙中的上帝,或者说统一灵魂,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神学中所说的绝无谬误(completeinfallibility)只能期待更高层次的神性之源(divine source)来实现。
我在工作中逐渐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设计得不完美的世界上。除了地球还有无数的世界存在着智慧生命,每个世界在达到和谐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瑕疵。想得更远些,可能有许许多多具有不同维度的宇宙,我们的四维宇宙只是其中的一个,各个宇宙由造诣不同的造物主掌管着,正如本书所述的灵魂有不同的成长水平。在这个“万神庙”中,我们殿堂里的神性存在(divine being)也许有权以他、她或它自己的方式来统治。
如果在我们的宇宙中,到各个星球投胎的灵魂都是一个统一灵魂的后代,它相当于我们的父母,靠我们的奋斗增长其智慧,那么有没有更神性的“祖父”或“祖母”是绝对的上帝呢?若说和我们最亲的那个上帝像我们一样在进化,这丝毫无损于那终极完美之源,我们的上帝也是它生的。依我看,一个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上帝,即使允许不太完美的优秀后代继续成长,也不会失去其无限的权威或对所有创造物的完全控制。那些次级上帝也许有权创造自己的不完美世界,以这种方式受到启迪,融入终极的上帝。
神对宇宙的干预,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现实。如果我们的上帝未做到极善是因为它要用痛苦教导我们,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的东西,并且将我们存在的理由看作神赐的礼物。当然要让身体正在受折磨的人(例如处于绝症晚期的人)接受这种想法是不容易的。人生中的痛苦不知不觉削弱了灵魂的康复力量,尤其是在我们还不能把落到身上的一切都看成预定的考验的时候。不过终其一生,宿命不会让每次考验都严峻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在泰国北部的一座寺庙里,一位高僧点拨了我一个简单的真理:“生而为人是一种自我表达,只有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我们寻觅的东西。”这种表达的最高形式,是仁慈的行为。或许我们的灵魂离开了永远的家,但我们不仅仅是在漂泊,我们在人生中有责任推动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是殊途同归的。
我们有神性,但不完美,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中。穿越时空来回穿梭于这两个世界之间,是我们的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把握自己,获得知识。我们必须耐心地、坚决地信任这个过程。在大多数肉身中,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但“自我”永远不会遗失,因为我们始终与那两个世界相连。
在患者的心灵中揭开灵魂世界的秘密,这项工作最让我满足的,或许是他们在清醒状态下也能从中受到启发。知道在彼岸有一个家,有永恒的爱等着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接受心灵中高层次的灵魂力量。确认自己的归宿,让我们获得安宁,这不仅仅是冲突后的避风港,还将我们融入宇宙的心灵。总有一天,我们——所有的人一都会走完这漫长的旅途,达到大彻大悟、无所不能的佳境。

文摘

与某些人所想的相反,一旦肉身死亡,灵魂对发生在肉身上的事往往不是那么感兴趣。这并非对自己的处境,对自己撇在人世间的亲友麻木不仁,而是明白,死亡已经无法挽回。他们此刻盼望的是前往灵魂世界的奇境。
不过,很多灵魂希望在遇难处盘旋几个“地球日”,通常希望留到葬礼结束。人世间的一天通常只是他们的一分钟,灵魂世界的时间明显加快了。他们流连忘返有各种原因,例如,某些意外遇害的人不想马上离开,我发现他们的灵魂常常处于迷惘或愤怒中,年轻人死后尤其如此。
即使长期患病之后,灵魂突然与人的形体分离,往往也感到震惊,不甘心就此离开。另外,三五天的葬礼对灵魂也是有意义的,尽管目睹自己的肉体被埋葬没有什么病态的好奇(毕竟灵魂世界的情感与人世间有所不同),但我发现灵魂会感激亲友对他们一生的缅怀和尊重。
我们在这个案例中看到,很多灵魂没有马上离开肉身死亡的地方,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渴望在深深遁入灵魂世界之前,向所爱的人传输意念,安慰一下活人。死者自己不会被死亡摧垮,他们知道,留在世间的亲友终将在灵魂世界与他们重逢,或许转世后也能重逢,可在葬礼上哀悼他们的人就不一样了,活人以为永失所爱了。
在催眠中,我的患者确实重温了这样的沮丧——无法有效地运用其能量进入活人的心灵,活人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和悲痛,听不到灵魂的呼唤。换句话说,悲伤的洪流淹没了活人的心,与灵魂进行心灵感应的能力被抑制了。如果一个刚刚离体的灵魂确实找到了安慰活人的办法,无论多么简单,这个灵魂通常就满意了,而且巴不得马上离开人间。
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个典型的灵魂安慰活人的例子。我母亲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了,在她的葬礼上,我和姐姐悲伤得都麻木了。几小时之后,我们带着配偶回到母亲留下的空宅子里,打算歇一歇。我和姐姐肯定是同时达到了容易接收信息的仅状态,母亲的灵魂也同时出现在两个房间里,梦境般的白光掠过我们头顶,穿越我们的潜意识。在心灵沟通中,能感觉到她在笑,告诉我们她坦然接受死亡,现在很好。然后她飘走了。这过程只持续了几秒钟,却明显结束了我们的悲伤,我们都放松下来,进入了δ状态的沉睡。 灵魂出来安慰所爱的人时,这个人是可以感受到的,在葬礼中和葬礼刚刚结束时尤其如此。要抵抗悲痛的打击,与灵魂沟通,就得放松下来,排除杂念,至少短时间内要这么做。这时我们接受超自然经验的能力更为开放,能够接受积极的沟通——爱、宽恕、希望、鼓励,并坚信所爱的人处境很好。
有个拖儿带女的寡妇对我说:“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我能隐隐约约感到丈夫在身边。”我相信她的话。我的客户告诉我,他们前世的灵魂能够帮助人世间的亲友,让活人的心灵与灵魂世界相通。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既然死者被人世间的亲友缅怀着,他们就没有真的离去。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将看到特定的记忆如何反映我们自己的灵魂,而集体记忆构成了全体灵魂的纯粹能量。肉体终有一死,我们所爱的人终将失去躯壳,但我们之间的纽带不会因此而断,因为灵魂是不灭的。不管他们在哪里,干什么,只要我们召唤,他们还会回来。
偶尔,一个紊乱的灵魂(disturbed spirit)在肉身死亡之后不想离开人世。这是由于未了之愿严重影响了其意识。这些反常情况可以得到来自彼岸的帮助,某些更高级的、慈悲的实体(entities)会帮助这个灵魂调节。同样地,我们有办法引导紊乱的灵魂回访人世。在第四章中我将更多地谈论问题灵魂(troubled Souls),电影和书籍是把幽灵表现得过于怪异了。
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寿命或长或短,我们可能健康也可能生病,但早晚有一天,都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面对死亡。若是久病而死,在最初的打击、拒绝接受和消沉过去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好思想准备。若是突然死亡,心灵就要承受这一巨变。肉身临近死亡时,每个人都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内省。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与时间的永恒相通,死亡就是精神觉悟的一生中最简单的一个阶段。
尽管有些人在死亡面前只是顺从,难以做到坦然接受,但临终护理人员反映,几乎每个死者都是平静地离去的。我相信人在死的时候会顿悟:知觉是不朽的。这常常表现在死者脸上,他们已经知道,在彼岸等待着他们的是某种恢弘、美妙的境界。
人在死亡中经受着一次蜕变——灵魂脱离所寄居的躯壳。一般人觉得死亡就是失去生命力,其实恰恰相反,我们在死亡中失去了肉身,但永恒的生命能量与某种神圣的力量融合了。死亡并非黑暗,而是光明。
我的客户在回溯前世死亡经历后说,从尘世的躯壳上解脱,重获自由时,他们是那么满足,急于开始灵魂之旅,去那安宁、亲切的所在。在下一个案例中,我们将了解到死后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

相关阅读: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著)

我们合理的信仰(赫尔曼.巴文克著)

三国人物心理分析与职场生存(岳晓东著)

赢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杨玉萍著)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