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历史 >

2013年高考历史部分预测题

2013-05-18 

  2013年高考预测系列试题

  【历史】高考预测试题(2)

  24.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25.《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26.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7.下图是某班同学在开展近代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一张照片。下列对该照片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街头广告中大多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宣传

  B.长衫、旗袍是当时比较常见的服饰之一

  C.它反映的是近代香港商业的繁华景貌

  D.它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商业景象

  28.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29.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3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31.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 “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世俗化的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B.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32.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人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B.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3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34.下图是苏俄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A.1913至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

  B.1921至1923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

  C.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

  D.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

  35.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4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鄙、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7分)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他们漂洋过海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宗教圣地。……在“五月花号”即将登上北美大陆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子在甲板上签订了一份契约,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规定,船上的人到达北美新大陆后,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团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例和宪章。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被历史学家确认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文件。

  ——《大国崛起》

  材料二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1789年)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

  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因为他不希望由于自己的权威而影响到任何一方表达观点。但是,只要他的身影还继续在会场上出现,谈判就不会轻易终止。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6分)

  (2)面对制宪会议上的争吵,华盛顿的现身和沉默各有什么作用?(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

  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说明联大决定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理由。决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6分)

  (2)结合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性与艰巨性。(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直至花甲之年,保国守土的爱国忠心,昭昭可鉴。

  材料二 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深知当时流行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害民。徐光启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万历二十三年(1595),徐光启开始与传教士郭居静交往。使他第一次知道在中国之外竞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地球是圆的、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1606年,徐光启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内容,并与利玛窦合作把它译成中文。1612年,他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崇祯历书》的编译,引入了大地为球形的思想、大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面三角法。在《度数旁通十事》疏奏中,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他吸收《九章算术》、高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认为“算术之学(被废的主要原因)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实事。”

  徐光启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他利用各种机会,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泰西水法》等。其中,《农政全书》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是“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光启传》和《徐光启评传》

  (1)根据相关材料,简要说明徐光启献身科学事业的动力。(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徐光启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途径,并简要评价徐光启的科学精神。(9分)

  【参考答案】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DBACDABAABDC

  40.(15分)(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9分)

  (2)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3分)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9分)

  (3)特点: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4分)

  41.(12分)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45.(15分)(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7分,学生回答一点给3分,两点给6分,三点给7分)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于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4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4分)

  46.(15分)(1)民主自由、公共意志、法律至上。(6分)

  (2)因为华盛顿的威望可以影响会议进程和结果,(2分)所以,只要他的身影在会场上出现,各方谈判就会继续进行下去(不可能破裂),最终将可以(达成妥协)制订出大家都接受的宪法;(3分)但是,如果华盛顿过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样会深深影响制宪会议的代表,最终制订出的宪法就不能充分反映民意,宪法也就失去了公正性。(4分)

  47.(15分)(1)历史上犹太人流离失所,受到各国政府的迫害;特别是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引起世界人民的普遍同情。(4分)真实意图:便于西方大国插手中东地区事务。(2分)

  (2)必要性:巴以关系影响到世界和平,所以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3分)

  艰巨性:引起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太深;西方大国的干预;两个民族对主权的要求均具排他性。(6分)

  48.(15分)(1)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责任感;针对陆王心学的弊端,讲究经世致用。(6分)

  (2)继承古代科技成就的精华;借鉴外来科学技术;注重科学实践和科技创新。(3分)

  徐光启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发展科技,倡导经世致用,是难能可贵的;徐光启注重在实验的同时,学习借鉴前人和外来的科技成果,这种方法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6分)

编辑推荐

2013年最新高分作文精彩语句集锦

2013年高中语文教材背诵句总结

2013年高中语文课本成语集锦

2013年高考数学高效复习口诀汇总

近年来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高频词汇集锦

2013年高考物理必考公式精编汇总

2013年高考化学方程式复习汇总

3月份高考实时政治练习题汇总

欢迎访问读书人网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站
高考频道:http://www.reader8.com/exam/gaokao/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