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工程硕士 >

2012年工程硕士GCT考试应试技巧(1)

2012-05-30 
“GCT”考试指南及应试技巧

  本文总结了一些高分考生的考试经验及一些“GCT”考试培训教师的宝贵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的了解“GCT”考试的基本情况、复习范围(即考纲)、应试技巧及考试注意事项,以便考生系统、高效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应试准备工作。在这里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GCT”考试!

  一、“GCT”简介

  “GCT”考试是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简称。“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知识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外语使用能力;这四部分总计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其中数学25道题,英语、逻辑、语文均为50道题,“GCT”考试只有单项选择题;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GCT”成绩为各个高等学校在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时提供一个参考,但不规定全国统一“GCT”合格分数线,各招生单位自主招生录取。“GCT”考试是一种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即具备了申请学校的资格。然后,由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单,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和组织的测试,招生单位依据考生的各项测试成绩和对考生的考察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GCT”考试考的是综合能力,靠死记硬背去准备是根本没用的,出题很灵活,题目本身不象考研那样难,但对时间和反应速度的要求远高于考研,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解题的技巧性。

  重点是快速反应能力,这是考试的关键所在。很多考生考试的感受是,就是觉得题目太多,做也做不完,感觉就向在抢着检分,选一个答案就能拿两分。多数考生感觉就是来不及做,其实“GCT”考的是做题的速度,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即使不复习,很多考生拿个300来分都没问题。一般院校的过关线130分-160分(各省分数线不同)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GCT”考试也是不难的,总分160分,每科不低于20分,就可以基本过关了。

  二、“GCT”复习备考的整体思路

  1.购买权威的复习参考资料(如清华版、复旦版的教材)是基础,当然,有时间的话参加权威的考前辅导,可以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逻辑科目,一是以前没学过,二是这科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确实非常重要。

  2.不能轻视任何一科,也不必过分追求任何一科,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3.考前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必要的。必须限定时间作完题目,能否按时完成对考试的成败尤为重要。考前模拟实战训练非常重要,一定要控制在3小时内做完4科的模拟试题,从中把握考试的节奏,因为每个考生这4科的基础不一样,通过模拟训练,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方案,从而来确定自己现场考试的时间分配策略。

  4.同时特别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忽略考场中的科目顺序安排,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心理特点安排好所答的科目顺利,而不至于上考场发懵。先做哪一科,后做哪一科应该有个策略上的考虑。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把握好考试时间的分布,合理分配时间,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就一定能有机会拿高分。

  三、语言、外语、数学、逻辑的复习范围(即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

  (一)考试目的: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旨在以语文为工具,测试考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考生对字、词、句、篇的阅读与理解,考察其掌握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知识的能力。

  (二)命题范围:本部分的知识背景涉及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在测试考生知识面宽广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对考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方法的测试,注重对考生获取知识和表达能力的测试。

  1、语言表达能力的层级

  语言表达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级,依次是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覆盖低一级层次的要求。

  (1)识记: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进行初步识别和记忆。

  (2)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作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晓有关内容,并能初步应用于有关的语言表达中。

  (3)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进行解释和推断,并能运用语言解决有关问题。

  (4)应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1)识记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常识。

  (2)了解各门科学的常用术语和表达形式,以及新成果和新术语。

  (3)理解各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并能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短文,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进行文章、段落的概括与归纳。

  (4)应用科学知识去正确地解释和说明有关现象和问题,对已学知识具有综合、重组和转换的能力,且具有敏捷地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数学基础能力

  (一)考试目的:数学基础能力测试,旨在考察考生所具有的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范围:数学基础能力测试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一元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要求考生对所列数学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举例、解释、分析、推断以解决相关问题;运用相关知识和逻辑推理方法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1.数学基础能力测试的知识要求

  数学基础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有:算术、代数、几何、一元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1)算术:数的概念和性质,四则运算与运用。

  (2)代数:代数等式和不等式的变换和计算。包括:实数和复数;乘方和开方;代数表达式和因式分解;方程的解法;不等式;数学归纳法,数列;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和概率等。

  (3)几何: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以及多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角度、周长、面积等计算和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等各种规范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和运用;三角学;以及解析几何方面的知识。

  (4)一元微积分

  ①函数及其图形:集合,映射,函数,函数的应用。

  ②极限与连续: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极限的运算法则,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与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函数,无穷小和无穷大。

  ③导数与微分: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及基本求导公式,高阶导数,微分。

  ④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中值定理,导数的应用。

  ⑤积分: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几何应用。

  (5)线性代数

  ①行列式:行列式的概念和性质,行列式按行展开定理,行列式的计算。

  ②矩阵: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

  ③向量:n维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

  ④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法则,齐次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⑤特征值问题: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相似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n阶矩阵可化为对角矩阵的条件和方法。

  2.数学基础能力测试的能力要求

  (1)逻辑推理能力

  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断。

  (2)数学运算能力

  根据数学的概念、公式、原理、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通过已知条件分析,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3)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并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4)综合思维能力

  理解和分析用数学语言所表述的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第三部分:逻辑推理能力

  (一)考试目的:逻辑推理能力测试,旨在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运用给出的信息和已掌握的综合知识,通过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过程,引出概念、寻求规律,对事物间关系或事件的走向趋势作出合理判断与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试型

  题目分为六类:(1)由前提确定结论型;(2)由结论寻找前提型;(3)加强前提型;(4)反驳型;(5)类比型;(6)语义分析型。

  (三)命题范围:题目内容广泛地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背景知识,但不是针对特定领域具体专业知识的测试,而是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察,即考察考生利用已具有的常识、技能、词汇等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给定人物、地点、事件中间的任意关系结构,要求考生理解这些关系并由此获得新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判断。每道题目包括相关关系及条件的描述和问题的提出。试题覆盖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具体如下:

  1.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

  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推理:

  (1)前提是否真实,也就是前提判断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这是由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解决的问题。

  (2)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也就是推理的逻辑形式即推理的形式结构是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一个推理,只有在形式上是正确的,即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才是有效的。

  推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

  (1)按照前提与结论之间推断关系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划分成两大类: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必须蕴涵结论,即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的前提如果是真的,则结论一定是真的,而非演绎推理则未必。

  (2)按照前提和结论一般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归纳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一般性的结论;类比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归纳和类比属于非演绎推理。

  2.直言判断、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可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四种基本类型。直言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具有矛盾关系、从属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推断出同一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

  3.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包含有(而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对于给出的一个三段论,要能准确地分析出它的标准形式结构。

  4.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项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

  5.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等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或一些现象的产生会影响到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就是前者的结果。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常用的判明因果联系的初步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等。

  (四)注意事项:本部分测试注重考察考生的灵活反应能力,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考试时,第一要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第二要清楚题干中问的是什么问题,防止"答非所问";第三确定选项,既可以从题干出发找选项,也可以先假设某一选项为真,由此加以推导,如果推导的结果与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发生矛盾,考生就应否定该选项。题目中有足够的信息供考生找出正确的答案,应根据描述中提供的信息得出符合逻辑的判断,不要依赖自己过去的经历猜测臆断。另外,在答题过程中,有时要同时处理较大量的信息,可以使用符号、矩阵、列表等方法帮助完成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等过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