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模拟试题 >

2012年山东省高考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3)

2012-05-1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9.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20.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澜,春水吹皱,映照彩虹,奏响流水欢歌;微澜,尺水兴波,积蓄波折,酿成逆水坎坷。微澜,风行水上;微澜,荡漾心中。

  请以“微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2012年高考第一次模拟预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庇”读bì,其余的读pì;C“悌”读tì,其余的读dì;D“遗”读wèi,其余的读yí)

  2.C(A“哀”应为“唉”,B“及”应为“极”,D“事”应为“是”)

  3.B(敦促:表示诚恳地催促,适用于外交场合;督促:表示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的监督催促。当然:应当这样或合于事理、情理;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反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如“药物反应”,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如“反应如此之快”。)

  4.A(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这里应用“无可厚非”,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讳莫如深: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空头支票:空头:有名无实的。指不能兑现,即取不到钱的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5.D(A项语序不当,“充分”应调至“意识”前;B项成分残缺,可去掉句首的“由于”;C项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二、(9分,每小题)6.A(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7.B(A项,颠倒顺序,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C项,后一句话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D项,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低碳消费方式可以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但是,“必然”二字用得过于绝对了。

  8.C(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3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可知,“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谮:攻击或诬陷)

  10.B(A中的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是“认为”;B中的两个“因”都是“趁着,趁机的意思”;C中的第一个“乃”是“才”,第二个是“就”;D中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是“代词,代他”)

  11.D(①讲山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练。)

  12.B(A.“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应为“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C.“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D.与卢钦论用兵之本的是山涛,“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准确。)

  四、(24分)

  13.①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②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

  ③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

  14.(1)双关(1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15、(6分)错、漏、多字均不得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⑷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五

  五、(12分)

  16.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上升,当经济增长超越某一特定“转折点”,时,环境污染随经济增长而得到改善。(4分)

  17.(示例)(1)您好,我是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想请刘老师去给我们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请柬,请您转交给他,好吗?谢谢。

  (2)爸爸,今天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来过了,想请您去给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文学社给您的请柬。(意思完整、用语得体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准确的能力。因此,解题时既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人物的身份。

  18.(1)“你”改为“您” (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您的帮助下学习,深深感谢” (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六、(一)19.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2分)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2分)

  20.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适当举例说明即可。(答对3点即可得4分)

  21.为引入正文做铺垫;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4分)

  22.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2分)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4分)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2分)①运用了满面春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4分)

  (二)19.①因为从童年生活到求学生涯,孤寂和落寞一直强烈地包裹着他,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壮志难酬。②承上启下。承上文意发生转折,引起下文对他孤寂一生的叙述。

  20.①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②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③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④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⑤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

  21.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

  22.①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②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③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

  七、(60分)

  23.写作指导:

  “微”,微小、细微;“澜”,波浪;“微澜”,微小的波浪。如果将这一本义(也是实指义)延展、引申开来,“微澜”也可虚指,比如生活中微小的改变、人生中微小的曲折、内心处微小的感动……题目旨在引领我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确,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和淡定的人生中,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波澜壮阔,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然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我们最多的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平凡却不平庸,每一个脚印里都盛开着让人心旌摇曳的花朵。

  参考译文: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史。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承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山涛在朝廷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衰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饮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源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劣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