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MBA/EMBA/MPA >

商学院指导:什么样的人适合读EMBA(1)

2012-03-21 
读EMBA的十大启示。

  启示1: 对于读EMBA的目的,非管理科班出生的管理者来总结过去,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就记者采访的EMBA学生来看,绝大多数都不是管理科班出身,而是从技术层开始做起,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管理经验,是凭借自己的悟性和自学,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起来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经验显得不够。所以,回炉成了必要。

  启示2: 选择EMBA看师资,关键是学员不是来学语言的

  各个学校宣传EMBA时,师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而国际化是用来形容师资优秀最常用的一个词。那么是不是老外越多,就是国际化程度越高,学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呢? 学员们的想法并不尽然。接受采访的学员们认为,并不是说老外授课不好,如果学员自身的语言能力能够应付的话,没问题。但要明确的是, EMBA不是用来学语言的,因为EMBA非常强调互动,如果你的外语不够好,那么交流的障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

  相反,本土的老师,或者说有本土文化背景的华裔老师能够和学员多些共鸣,能够提供更多的本土案例,这对目前处于国内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来得更实际些。

  启示3: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EMBA?

  一定要有较长时间的工作和管理经验,管理岗位有一定的高度。

  学员岳群飞表示,EMBA绝对不能走低龄化的道路,来读的人一定要有较长时间的工作和管理经验,所在的岗位有一定的高度,至少是在公司主持某一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有过尝试,有过经验、教训,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理论,才能深入地参与讨论,才能收获多多。

  学员金浩也认为,选择是否读EMBA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出手,投入才会有好的产出。

  启示4: 年龄在33岁至37岁的公司二把手较为合适

  学员韩立光认为,最为适合读EMBA的人是,年龄在33岁至37岁的公司二把手,当然,这并不绝对。年龄偏大的学员读书会吃力些,而且这些学员多数处在一些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化的企业中,要力挽狂澜比较难,时间也晚了些。

  而年轻的二把手,或者中层偏上的管理者,他们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对最高层决策的执行能力,而且能够为最终成长为公司的最高层而储备能力。

  启示5: 如何学习效果会更好?强调预习,带着企业的问题进EMBA课堂

  在学校学了知识,然后运用到工作中去,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但这用在EMBA的学习上却是不对的。在决定读EMBA之前,就可以花一定时间总结你在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EMBA。

  当然,带着问题进EMBA课堂还体现在每门课程的预习上。在每门课程开课之前,可以提前熟悉教材或者老师的讲稿,然后到企业中去发掘相对应的案例,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去实战。

  读EMBA就如你有了一个强大的顾问团,其中有非常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经过和他们的讨论,很多问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如果等到你学了知识再回来用的话,收获会小很多。

  启示6: 要积极地参加和老师、同学的互动活动

  EMBA的学习绝不是一言堂式的学习,交流、互动才是其关键词,对象不仅是老师,还有同学。不要因为你资历相对较轻,年纪偏小,性格内向,就在课堂上保持沉默,那样只会亏待了自己。

  岳群飞认为,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内、外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去,要主动地发言,在EMBA课堂上没有对与错,只有观点的碰撞,很多收获就是这碰撞产生的火花。

  启示7: 一个公司至少派2人去读

  一个巴掌拍不响,尤其是在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变的大型企业中,如果只有管理层的一个人来学EMBA,回去自然是孤掌难鸣,想法难以贯彻。所以,韩立光提出,一个公司至少派2人来读EMBA,如果在一个学校中,可以选择分在不同的班级,两线作战,丰富收获。

  岳群飞对此更是深思熟虑,他表示,公司的几位副总正在另外一所高校学习EMBA,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教学优势和特点,大家各取其长,回来交叉碰撞,相信效果要比“近亲繁殖”来得好。

  启示8: 读了EMBA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身份的认同

  学员们还是坦言,EMBA还是有光环的。周围的人一听到你在读EMBA,无形之中还是多多少少有些许景仰之情。

  如果说EMBA头顶上顶着的不是光环的话,那么学员更多的是用“身份认同”这个词来表达EMBA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如今的管理层,很多人都读了MBA或EMBA,大家一说,马上就有身份的认同感,交流、沟通起来更加容易。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