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频道 > 辅导材料 >

中考地理要点分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2010-12-28 
各校一定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复习计划,杜绝无计划性、跟着感觉走的盲目复习的倾向。要分清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按照认知规律,分清复习层次,克服惯性与惰性,确定科学复习的目标和措施。

推荐阅读:

   一、中考地理学科要点分析

  与前年的中考说明对比,从总体上讲,指导思想不变,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不变,命题原则与要求不变。但从内容上看,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概述为减三、改七、增十二。减三:即①减去“低中高纬度的划分”,②删除了“秦岭———淮河一线”,③减去了“湖北省……”的有关内容。改七:①说明中的第12条后半部分由原“…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改为“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的特点”。②第13条由原“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改为“民族的分布”。③第14条原为“地形分布、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基本特征”改为“我国地势和地形,气候多样,季风显著”。④第22条由原来的“我国主要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改为“…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⑤第27条将原“台湾的自然环境、经济与人口”改为“…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⑥第28条由原“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农业及重大工程”改为“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气东输工程”。⑦第31条将原“煤碳资源的特点及我国最大的煤碳基地”改为“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建设”。增十二:因为考试范围增加,七年级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五大条,同时在第三条中还增加了一个“认识常用图例”的小点。八年级增加了“内流区和外流区及我国河流的分布,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名称”,“‘地上河’的成因”,“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西气东输工程”,“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沿江地带的工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等内容。

  同时在市教研例会上,还就部分考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使一些考点更加明确。如第1条就只须知道赤道的周长即可。第2条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只指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第5条只须掌握这两句话本身的意思就行了。图例和天气符号只要能识别即可。第6条世界的气候,只须掌握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教材中的叙述),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只限于样题P251T7中的内容。第10条,日本的工业分布只须掌握两个工业地带即可。

  二、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各校一定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复习计划,杜绝无计划性、跟着感觉走的盲目复习的倾向。要分清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按照认知规律,分清复习层次,克服惯性与惰性,确定科学复习的目标和措施。

  1、基础知识复习要 “稳扎稳打,扎实推进”。

  基础知识复习要遵循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原则。“全面”即全面覆盖,知识点到边到角不留空白,强化主干知识的内引外联和边角知识的理解;“扎实”即抓单元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把基础主干知识熟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系统”即克服新授课的局限性,适当注意知识间的前挂后联,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作好准备;“灵活”即适量串插小专题、小综合训练,克服新授课的单向性和定向性,注重学科内综合,适当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xuesheng)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阶段性检测,做好讲评及补救,并注意调整、完善复习思路;及时了解学情,切实搞好后进生的帮辅工作。

  通过本阶段的复习,使学生(xuesheng)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与提高,基本技能趋于熟练,方法系统逐步完善,应考能力、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使大多数学生做到“心里有底了。”

  2.整合内容,创新课型,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授课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往往从细微之处入手,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地理技能与能力。复习课则是重温并整理旧知的过程,所以切入点重在整理。

  ⑴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与整合,突出复习课的整理功能。对学习内容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地理知识间的潜藏关系形成框架,使得复习的线索更清晰、更明朗,利于学生把握,也会帮助学生在分析要素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抓住地理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整合可以将教材的内容整理成若干个板块,在每一个板块的复习中,内容的选取也需要动脑筋,应该突出基础、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析。

  ⑵复习课的模式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活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①注重从问题解决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效率。②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导练结合。 ③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状态,高效利用课堂短暂的时间。 ④注重以图为载体,养成学生用图的习惯,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图,利于知识间的迁移与综合。

  3、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

  训练时必须有的放矢,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要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反对题海战术,相似的题忌重复,要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后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主观性试题,要研究不同题型的特点是什么,要找准答题角度,要研究怎样运用学科术语恰当组织答案。通过练习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特别是老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巧妙的练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做出相应的随意变动,从而不断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4、了解题型特点,掌握答题技巧。

  从历年中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地理答题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要注意把握答题的要点。(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要训练考生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仔细读图,看清图示。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仔细读图,看清图示,以灵活运用。(3) 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做难题时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最后阶段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4) 认真检查,查缺补漏。检查答卷是保证答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5、回归考点,查缺补漏以中考说明为基准,了解每个知识点不同层次的要求,对识记部分的要求看看是否能回忆出相关的具体内容,在图中的具体位置能否确定。最后一阶段不要再追求难、新的题目,一定要回归考点,要引导学生把最基本的知识落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