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频道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第四册(1)

2010-10-19 
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主义精神)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推荐阅读: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这就是南昌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这个日子也是我们的建军节。

  2、毛泽东和朱德井冈山会师: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也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它是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4、毛泽东率军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所得到的启发(见指南17页)

  红军的长征(P19-23)<理解> 识图(20页)

  1、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1934年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3、简单经过: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然后强度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为毛泽东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6、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7、长征精神: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主义精神);高尚的革命品质,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P25-28)<识记>

  1、“九·一八”事变:日本为摆脱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于1931年9月18日夜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当时的东北防军总司令张学良按蒋介石的旨意命令部队不予抵抗(这就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一·二八”事变:日本于1932年1月28日又突然进攻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

  3、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西安事变(P31—33)<理解> 识图

  1、背景:随着日本加紧侵略,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他们高呼的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从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作用):这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卢沟桥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P35-37)<识记>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① 提出: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 最后形成: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四、南京大屠杀(P42)、血战台儿庄(P40)、百团大战(P57)(理解)

  1、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居民和土兵30多万人。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对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侵华战争,你有何看法?)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与日军在台儿庄(山东)展开激战,最后日军大败溃逃,这就是台儿庄战役,共消灭日军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1938年底开始,日本侵略军集中大部分兵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企图一举消灭根据地。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敌人的据点。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八路军)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P62~65 (运用)

  ☆ (今年已经60周年)

  1、战略反攻: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的失败已成定局。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中国抗日战争转入了大反攻。

  2、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递交投降书。八年抗战(1937年7月―1945年8月)取得最终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归祖国(台湾是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被日割占的)。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指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指南19页)

  6、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启示?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重庆谈判(P67-70)、刘邓大军挺进中原(P78)<识记>

  1、重庆谈判:(P67-70)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仍要在中国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继续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由于他发动内战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因此,就耍了“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2)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结果:1945到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与中国共产党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4)解放战争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78)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直插敌人的心脏――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二、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P80-84)<理解> 识图

  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9年1月,北平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目标是:消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了(1927-1949年)。

  现代史(第四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抗美援朝(P105——108)<理解> 识图

  1、背景: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4、司令员:彭德怀

  5、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著名的英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结果:到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当时的美国上将克拉克说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二、土地改革(P108—109)<理解>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意义: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115)、“一五”计划的实行(P115-116)<识记>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大会还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一五”计划的实行:

  (1)制订及任务: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即1953-1957年)这个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2)完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主要成果:鞍山无缝钢管厂、“一汽”(长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喷气式飞机的生产,等等 。

  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