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2009-07-05 

2009年高考展望与备考建议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胡龙成

  2009年高考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逼近。根据近几年来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相对稳定、采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省份越来越多的形势和对2008年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针对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我们在展望2009年高考地理命题可能会呈现的趋势的同时,对下一步的复习备考提点建议。

  一、趋势展望

  (一)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立意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所接受,今年高考将会进一步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高考命题在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靠拢,凸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今后试题将更多,开放性也更强,情境设置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很难派上用场。

  (二)突出地理观念,强调地理视角

  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其实质是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即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在高考中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动态地看问题,注重自然地理过程。其二是发展地看问题,关注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仍将是今后高考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高考渗透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区域发展

  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是学生形成各种学科能力的基础。高考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落脚点还是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例如等值线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主干知识之一,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文综全国卷Ⅱ、四川卷、重庆卷、宁夏卷等都考了等高线图,有的还考了樱花初放日期图、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图等,考查的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范围,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不会改变的,并且不回避已经考过的内容。

  (四)突出空间定位,强调读图用图能力

  近几年来,“区域特征认定”的难度虽说有所降低,但是考查角度增加,空间定位仍然是考查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特别是心理地图的构建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可能会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

  (五)突出案例研究,强调结合实际

  现在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特色是以案例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做为指挥棒的高考命题,将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通过案例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过去的2008年热点特别多。命题人可以用这些丰富的素材,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解释、说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

  二、备考方略

  (一)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准则。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以“考纲”作引领,梳理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

  1. 书本知识要记准

  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强调书本知识要记准确,特别是经纬网、等值线、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和气团、气候类型特点和成因、海水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类型、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以及商业和邮电通信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一定要记牢、记准,这些知识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课本插图要弄清

  现在高考逢题必有图,尤其是区域地图更多。地理空间定位考查的要素很多,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某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载体。在加强地理空间定位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课本中的插图(包括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的阅读与训练。除了课本插图之外,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要认真阅读,通过辨识局部地图,阅读区域地图,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然后熟练地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相关知识,提高空间定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课后习题要过关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每节后面都附有“活动”课,每单元后面安排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设有阅读、技能和练习等栏目。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近几年高考,有不少试题就来自“活动”课或课后的阅读教材。

  (二)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由于时间有限,后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回顾总结、追索反思为主,具体说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看考纲、想考点,默记知识体系

  阅读《考纲》以及根据考纲编写的考点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进行补课,直到完全理解为止,对各个知识点要融会贯通,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

  2.看错题、想技巧,梳理解题思路

  考生应有选择性地对以前做过的试卷、例题进行广泛阅读,从中归纳、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特别要认真研读那些做错了的试题,反思错题的原因,要把这些错题搞通搞透,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犯。同时还要归纳各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解题过程以及常出现的错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图变文、文变图,构建心理地图

  这一阶段复习应以地图为重点,加强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的练习与思考,构建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既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清晰主体的反映,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加深对地域知识的认知。

  (三)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冲刺阶段一定更要加强对考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综合模拟,提高训练实效

  综合模拟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模式,灵活分配时间,增加临战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及时进行弥补。为了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题的选择要突出针对性、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不要太多、太杂,每一个题应该是每一类题的代表,做到由题及类,触类旁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几个星期内,最好是做近几年高考真题,让学生提前找到高考的感觉。

  2.关心社会热点、注意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联系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循环经济、2008年奥运会、“神七”上天、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雪灾、台风、泥石流、火山地震等,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

  3.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掌握答题方法,特别是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同时要根据高考要求,规范答题,讲究卷面质量,字迹不要潦草,尽量减少涂改,卷面要整洁、干净,给人以美感,答题要有条理,提倡用黑色签字笔答题,强调规范性答题,防止意外失分。

第二章 文科综合下地理科

考试大纲导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定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要求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续表

要求目标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导读】本部分有关经纬网的内容是整个中学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根本,一般与其他考点相结合,以空间定位的形式出现。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则是学习的难点,高考考查的重点,该考点试题的情境创设年年翻新,但题型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试题举例】(2008年重庆文综)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回答1,2题。

考试内容:自然地理和地图

  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2.一列时速为189 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 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答案】1.A 2.B

  【试题举例】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回答1,2题。

考试内容:自然地理和地图

  1.M点的纬度最低为(  )

  A.71.5°N  B.66.5°N  C.61.5°N  D.56.5°N

  2.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  B.8时  C.18时  D.20时

  【答案】1.B 2.B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试题举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下图)。回答1,2题。

考试内容:自然地理和地图

  1.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答案】1.C 2.D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试题举例】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

  1.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3.据报道,我国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天文台,该地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极昼时间长 

  B.极夜时间长

  C.空气稀薄、干燥 

  D.海拔高,离太阳近

  【答案】1.A 2.B 3.C

  2.大气

  【导读】大气运动的原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高考的常考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常与区域地图及数据表格结合,判断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注重考查思维的过程。本部分的内容与大众关注的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热点密切相关,注重知识、原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试题举例】

  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考试内容:自然地理和地图

  【答案】A

  【试题举例】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1~3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A.4℃  B.3℃ 

  C.2℃  D.1℃

  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B 3.C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试题举例】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埃及的亚历山大、伊拉克的巴格达、我国的拉萨和上海四城市都位于北纬30°附近,但气候却有明显的差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判断下列表格中的“气温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将亚历山大、巴格达、拉萨、上海四城市的名称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读“亚历山大等四城市位置简图”及“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比较四城市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上海 亚利山大 巴格达 拉萨

  2.降水差异状况:从四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看,上海最多,亚历山大和拉萨次之,巴格达最少。在降水季节分配上,上海和拉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亚历山大降水集中在冬季,巴格达则终年干燥少雨。

  降水差异原因: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临太平洋,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亚历山大位于地中海沿岸,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集中,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干燥少雨;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居于内陆,全年降水较少,但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通过垭口、谷地带来一定的水汽;巴格达位于西亚,受高气压控制,且难以得到海洋水汽的调节,因此终年火热干燥。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试题举例】(2008年上海)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图甲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乙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丙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答案】1.D 2.C 3.A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2.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3.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甲图中P地相符的是(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B 3.A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1,2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答案】1.B 2.C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试题举例】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答案】1.A 2.C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试题举例】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答案】1.AB 2.BC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试题举例】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答案】C

  3.海洋

  【导读】海洋的重点是海水的盐度、温度分布规律及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热门话题,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而这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海洋环境的保护。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试题举例】

  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途经的D处为__________海峡,E处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

  3.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__________(高、低),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2.马六甲 亚欧 印度洋 3.高 F处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举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湿、热程度 

  B.降低干、热程度

  C.减轻寒冷状况 

  D.加剧干燥状况

  【答案】1.B 2.D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导读】地壳物质循环、板块运动学说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考点,陆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水资源)和地域分异规律也是经常考查的主干知识。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

  【试题举例】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答案】1.D 2.B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试题举例】

  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A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试题举例】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__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和______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__________环节。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 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试题举例】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答案】B

  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试题举例】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答案】C

  5.地图

  【导读】本部分常见的考点是对等高线为主的各类等值线的判读,常常借助等高线来考查线路的选择、通视等问题。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试题举例】

  下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回答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800米  B.900米 

  C.1 000米  D.1 100米

  2.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M、N  B.M、P 

  C.M、Q  D.P、Q

  【答案】1.C 2.A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导读】工业和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是本单元的重点,高考常见的形式是结合具体的某个区域,要求能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文综)

  读图,回答1,2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该作物(  )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2.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  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答案1.A 2.D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试题举例】

  下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答案】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试题举例】

  下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  )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答案】1.A 2.C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导读】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及其问题、措施是本部分的重点;此外,人口在不同地域的迁移规律及影响也是常考的热点。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试题举例】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答案】1.B 2.A 3.B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试题举例】

  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案】1.CD 2.AD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导读】能结合具体实际,分析一个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是复习本部分内容后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两类国家城市化的对比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城市功能分区方面,常会结合工业布局进行考查。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题举例】

  读下图,回答1,2小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文综)

  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回答下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答案】C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试题举例】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下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某城市一日不同功能区停车率变化图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C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导读】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以我国或世界主要的交通线为线索,串起沿线地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高考中常出现这种考查形式。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答案】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 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 有利: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试题举例】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5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__________;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

  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文综卷还是自主命题省份的单科卷,地理题型相对稳定。全国文综卷的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学科内综合题与跨学科综合题三种;江苏、广东等地的地理单科卷有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学科内综合题三种。以下就上述四类题型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高考的单项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分单一和连锁题(组合题)两类。近些年,以图表或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专题类试题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试题往往抓住某一个点进行深层次挖掘,或是围绕一条线顺藤摸瓜,层层设问,或就某一个区域进行多角度透析。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做到心细、眼准,也要做到题后反思。

  1.读懂题干含义,对于连锁题(组合题)先通读一遍,以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印象,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为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2.看清题干表述。如题干中有“错误的是”“最不可能的是”时切忌答成“正确的是”或“可能的是”;如题干中要求“据图中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另外,从题目中找出对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必要解题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解读图表信息。首先,要明察慎审,理解题中图表信息所要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其次,通过精筛细选,选对解题有效的关键信息。再次,通过巧思妙算,排除无效数据和干扰选项。有些图表信息量大,在解题时可依据题意大胆取舍,并在有效数据的计算中采用约数、估算等方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二、双项选择题

  在地理单科卷中,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三、学科内综合题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解答综合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审题。从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如2007年海南地理卷第21题,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资料来分析问题,但考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只罗列统计数字,没有结论,或者用统计数字把结论说错造成失分。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在解答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也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识基础。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40(3)小题,由于对有利于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掌握得不扎实,考生全答对的较少。另外,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当。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导他们在答题时“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对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四、跨学科综合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要解答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和区分每一小题所属的学科;其次,学生要调动储存的本学科知识进行迁移作答。在跨学科综合题中,往往以某一地理或政治热点事件为背景,在复习中应充分关注这方面的热点,并对相应的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整理。从难度系数看,跨学科综合题要低于单科综合题,但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与严谨,注意文字表述的恰当。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教室门口附近就座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就能把这些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平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