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国留学 > 海归动态 >

海归回国创业顾虑重重

2011-10-19 
回去?还是不回去?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了于林(化名)大半年。于林现在美国一家大药企做研发.......

编辑推荐: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创新环境差异大 海归回国创业顾虑重重

  据科学时报 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而技术的核心在于人才。近些年来,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分析人士表示,国内外创新、创业环境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很多人暂时还不愿意回来”。

  回去?还是不回去?这个问题已经折磨了于林(化名)大半年。于林现在美国一家大药企做研发,小有成就。不过看着身边的朋友陆续回国,于林开始有些焦虑起来。

  中组部方面最近透露的一组数据正好为于林们的焦虑下了注脚:作为国内最高层次的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自2008年底实施以来,已分6批引进15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创新人才1161人,创业人才达349人。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而技术的核心在于人才。大量高层次人才归国肯定有助于推动国内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越博士表示。

  不过吴越也表示,仍有不少优秀人才滞留海外,他们在考虑是否回国这个问题时,显得顾虑重重。另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则分析说,国内外创新、创业环境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很多人暂时还不愿意回来”。

  创新环境差异大

  对于国内外创新环境的差异,吴越从“人才、投入、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了对比。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在人才、投入两个方面逐渐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环境方面则是国内最弱的环节。

  “在硅谷,每个人都那么强,你再拔尖,也就那么回事。” 吴越说,而在国内还未形成类似于硅谷那样的顶尖人才集聚区,人才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如果在海外作出一些成绩之后回国,很容易受到重视,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科技投入方面,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基数很大,但由于近些年经济不景气,每年增量也逐渐显得紧张。国内尽管起点不高,但每年的增量却“很让人震惊”。

  “国内最弱的环节是在环境方面。”吴越分析说,一方面受制于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相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人格、自由发挥的环境。另一方面,整个科研体系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

  上述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则批评说,跟国外相比,国内创新、创业环境还是比较差。

  首先,国内现有产业法规体系相对落后,而这一现状不可能因为几个海归回来就改变。他举例说,在国外,生物农药的审批设有专门的绿色通道,而在我国,必须当做化学农药来做。

  “如果按照化学农药去做,需要做毒理、做药理,那还不搞死你?几百万都做不下来。” 他说。

  另一方面,国内对创业缺乏系统的支持。“对创业的支持,说到底是要有大量的资金资助,别的都是次要的。”他觉得国内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不少地方吸引人才还停留在帮忙解决户口、给配偶安排工作、帮助小孩入学、税收优惠等层面。

  “他选择回国创业,真正的梦想就是创业成功,看着企业每天朝着目标慢慢接近。你帮他解决生活问题固然是好,但是核心是要帮助企业发展。如果企业发展不了,帮他小孩入学有什么用?他还不是又得带回国外去!” 他说。

  他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国内金融环境也不乐观,如果没有资产作为抵押,那基本就是贷款无门。对于风投,他更是语气激越:“国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投。而等你企业快要做到上市了,他们又都来了。”

  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需要有所作为,要针对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支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支持方案。“当它需要10万的时候,给它启动资金是管用的,当它需要1000万的时候,你就需要给他股权投资的支持。虽然这不是最终解决方案,但这是权宜之计,至少企业能发展。”

  顾虑重重

  抛除创新环境的差异,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是否回国举棋不定,主要还是对现实问题的重重顾虑。吴越对《科学时报》记者分析说,不少人主要在报酬、家庭等因素上难下决心。

  吴越说,在国外大药企做研发,报酬待遇方面非常不错,因为大药企养得起。而回到国内,是否有药企愿意开出同样的价码是个未知数,如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这可能是非常大的门槛。

  另一方面,很多人由于家庭因素选择继续留守国外。“国外还是蛮舒服的,如果没有雄心壮志想回来做一点事业,妻子、孩子不同意回来,那基本上就不回来了。”吴越说。

  吴越的分析正好碰到了于林们的心窝上。“真的很难下决定。”于林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

  也有不少海归把妻子、儿女安置国外,然后独身一人回国。吴越就是自己一个人回来,不过这多少有些冒险,需要勇气。万一回国不如意,怎么养远在海外的家?

  也有人担心国内的科研资源问题,害怕回来不容易出成果,白白折腾一场。而在国外有现成的体系,做事情相对顺利,容易出活。

  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对国内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充满担忧。“它把你招进去后,它是否能够兑现给你的承诺?是否给你环境,让你把创新发挥到极致?”

  吴越说:“这些都是决定他们是否回来的现实因素。”

  不过吴越现在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中美冠科吸引了60多位海归,今年刚刚完成2880万美元的融资后,最近又收购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家做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企业。目前他们也开始做创新药物的研发,而不是仅仅做CRO业务。

  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海外人才,积极引进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则要为其营造创新土壤,否则“他来了,没有这个土壤,他就发不了芽”。

  也许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的关注。9月17日举行的2011“千人计划”太湖峰会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既要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保护神,也要做风险投资的助产士和保护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