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

2017-09-28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 去商家看看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 去商家看看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网友对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的评论

《南渡北归》之十“俗”不赦
在2013年的最后一个半月通读了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三部曲,这也是我在2013年阅读的一系列传记作品之一,先后阅读了《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先知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兴亡》和《邓小平时代》,这几部著作基本上以一个人物为主的传记,在阅读《南渡北归》之前还阅读了刘斯奋先生的《白门柳》,叙述明清之际汉族文人的众生相,明清之交与1949年前后国共翻盘的剧变有相似之处,只是前者对士人(知识分子)来说是亡国之痛(毕竟是夷夏之别),后者是国共两党之争,但士人们的抉择以及新老政权对士人(知识分子)的态度似乎都有类似之处。
岳南先生确实化了很大的心血,这套书史料很丰富,能把这么多散布在各种专著、各种人物传记回忆录、各种杂志上的文章如串珠般集中起来,实属不易。一般书籍注释部分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南渡北归》的注释是很有特色的,也是无法不去阅读的。
但正如有读者评论所说“庸厨子糟蹋了好材料”,有好材料并不能做得一席好菜。岳先生的才气有限,而且好恶感情太强烈,就有失公正,就很难列入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我们不需要“中庸之道”的写作,不需要四平八稳的写作,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可以与众不同以求标新立异,但尽可能客观公正也许是作家、史学家著作最起码的道德,不然的话只能像街巷中长舌妇般的沦为搬弄是非、造谣生事,沦为笑柄。这一点岳先生应该好好向《罗马帝国衰亡史》"rest":"的作者吉本先生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先生学习,那才是经典。<br />我能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认真通读,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确实值得一读,但好话我不想说得太多。<br />“怒其不争”是我阅读完这部大作的最真切的感受。所列下面的理由,以求证喜欢这部书的同仁们。<br />套用岳南先生好总结归纳之习性,(比如Ⅰ(指第一部南渡,下同)P97“三沈二马加二周”、P279“三无”式的信口开河;Ⅱ(指第二部北归,下同)P5在整日昏天黑地的庸俗、低俗、媚俗,以及美色、美酒、美味、美乐“三俗四美”折腾后;P52形容傅斯年的霸气、骄气与傲气“三气”叠加之态势;P313指责李敖是无行、无耻、无德之“三无”人士;Ⅲ(指第三部离别,下同)P177,岳先生概括毛泽东评价鲁迅的“八最三大”;P249“三敢”精神;P372张东荪的“一亲四反”; P455,太懒、太笨、太俗的“三太”之妙语,等等,不一一罗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我归纳了岳南先生所著《南渡北归》之存在的恶俗、流俗、粗俗、媚俗、低俗、浅俗、卑俗、庸俗、鄙俗、俗不可耐等十“俗”不赦。<br />1、恶俗:是指某种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而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有很多人竟会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南渡北归》的印刷用纸比较恶劣,粗糙,导致很多图片一团糊,枉费作者化大量心血收集的图片。相比之下,《第三帝国的兴亡》无论封面和正文用纸、设计等就大气的多(黑封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为可恶的是《南渡北归》的出版商竟把腰封印成书的封面,把一些所谓名人推荐和媒体的推荐公然印在封面上,也不管这些名人是何方神圣,是贴金呢,还是仿佛一只只苍蝇、一条条爬虫黏在封面上。是可忍孰不可忍!<br />2、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南渡北归》第一部和第二部书后附有《一个年轻编辑的编辑絮语》,洋洋自得,互相吹捧,作为编辑不好好校对,搞些什么名堂?错字别字比较多,引文的差错重复等历历在目,我一次通读下来就能发现不少,而编辑的眼睛呢?<br />如引文前后不一:ⅠP265“吴宓苦爱毛彦文,九州四海共惊闻”,而ⅠP373“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ⅢP285,引俞樾诗,前为“落花”,后为“花落”; ⅡP291:蒋碧微?蒋碧徽?等等。<br />引文前后重复,ⅠP296与ⅡP56,引用王汎森论述傅斯年的材料完全重复;再如ⅠP329、P330;<br />引文随意,不注意引文的时代:ⅠP66,把夏明翰所作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临刑前诗作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br />引文前后混乱:在同一封傅斯年致胡适的信,可日期却不一样,ⅠP224是8月26日,ⅡP400却是8月14日,哪个正确?第二部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叙述胡适归国的日期,混乱不一;ⅢP162,同一页,前者说董作宾去世于11月23日,后文又明确说11月13日,董作宾于台大医院病逝;ⅢP273吴晗之死于1969年10月11日,距姚文元那篇评《海瑞罢官》文章发表正好四年。可是在ⅢP251,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lt;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是1965年11月10日,怎么正好四年?岳先生眼花了。<br />3、粗俗:(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不文雅。岳南先生用词总体来说是粗俗的,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和亮点。这和本书描写大师的主题很不相称,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大师,是真实?还是侮辱?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很多读者在书评中都议论到这点。列举几例:如ⅠP296“这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的事”,岳先生确实是经常“淫者见淫”的。如ⅠP127作者的“一根毛理论”,是否顾影自怜?作者对吴宓的一段爱情生活的描写:\"...吴氏过了知天命之年,不但无丰硕成果,抱得几个美人归,连一根毛也没有得到,徒令时人和后人扼腕...\";ⅠP 378对联大青年学生的描写竟然出现了“借着月色在教室桌上拥在一起呈碌碡状来回滚动碾压...”; ⅠP415,胯下“活宝贝”、胯下“老二”, ⅡP202,裤裆“老二”,这种“老二”用词出现多次,能否怀疑岳先生天天摸着“老二”写作?Ⅱ127,“和尚与尼姑亲嘴,老汉与少女牵手相携”;等等。<br />4、媚俗:迎合于世俗。岳南先生引用资料丰富,但也“好色”,好引花边新闻、道听途说之事。如ⅠP430,关于“飞狗院长之事”,作者绘声绘色道听途说之事。关于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之事,吴宓与众多追求者之事,等等。<br />5、低俗:指低级趣味。岳南先生猎奇心理比较重。Ⅱ280关于熊希龄与毛彦文,作者用了“老猫吃小鱼”的构想,正应了作者是“淫者见淫”。“熊希龄刚举起来,没干多长时间,…一命呜呼了。Ⅱ256,写蒋介石被刘文典踢中胯下之事的描述,低俗不堪。<br />6、浅俗:粗浅、肤浅。岳先生对很多历史事件的描述粗浅,错讹甚多。<br />如ⅠP287、410,“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岳先生于基本史实于不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应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只能说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除非是岳先生自编的历史。<br />ⅠP338“&lt;1938年9月>26日,曾昭燏由柏林抵达巴黎,此时欧洲战局更趋紧张,巴黎民众人心惶惶,开始逃难。”岳先生应该读读相关世界史,1938年9月的巴黎民众还没有“开始逃难”的准备。<br />Ⅱ410,“自1946年6月起,美国武装部队动用军舰、飞机协助,把150万国民党正规军调集倒长江以北地区。”作者基本史实都不懂,1945年8月27日,在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调集中国及印度境内所有美国军用与民用飞机,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抢占重要城市。首先将国民党军新六军从湖南芷江运进南京。紧接着美国第十、第十四航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上海、北平、天津、广州等。魏德迈宣称:“这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10月中旬至1946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运送国民党9个军去华北、华中、东北。美国政府为空运、海运 国民党部队共耗资6亿多美元。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br />ⅢP323,“1919年,…经袁世凯庇护运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袁世凯死于1916年,在1919年还能庇护谁呢?<br />7、卑俗:低劣庸俗。Ⅱ97,“接着文天祥又写了一篇《衣带赞》,藏于腰带间,因而又称“衣带诏”。岳先生迷糊了,赞为一种文体,诏书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的一种,文天祥当过皇帝吗?“衣带诏”一在汉献帝,一在光绪帝,似乎与文天祥无关。<br />8、庸俗:一指平庸鄙陋,不高尚;二指平庸鄙陋之人。岳南先生对涉及到中共的用词多以贬义词居多,对中共人士或同情中共人士以嘲讽挖苦为主,如Ⅱ238对闻一多、ⅠP137、301、Ⅱ233对冯友兰也极尽讽刺之能事,ⅢP71对陈垣加入中共的嘲讽;Ⅱ105描写七位参政员,用词庸俗;ⅢP251,岳南常有小人之心,比如写吴晗“再弄个海瑞哥哥或爷爷之类的人物写一写。”很多描写凭空想象,比如描写宋哲元、张学良等等,都是以小人之心态来描写。已有读者精辟评论,不在重复,见“拔刀诀”先生的评论。<br />9、鄙俗:指鄙陋庸俗。本书用词单一,最典型的是,岳南先生好用“月黑风高之夜”,从我觉得重复较多时,前面没去统计,单第二部第三部就有:Ⅱ290、Ⅱ344、Ⅱ414,ⅢP105、ⅢP217等,其他的如诡谲,还有读者已经指出的“暴得大名”“墓木已拱”“佛头泼粪”等等。<br />错字别字较多:如ⅢP305是“钱三强”,非“钱学强”;ⅢP316,“身陷绁缧也无计可施”,应是“缧绁”之误;ⅢP345,“渐逐发达”,应是“逐渐”之误。ⅢP2,“运台黄金277.5千万余两”,这是多少?等等,不一一列举。<br />10、俗不可耐:把众大师之行为,动不动与梁山众匪相比。在第一部至第三部中经常有此类比。如第一部第七章。岳先生一定以为自己发明了这种比较法而洋洋得意,以为很形象,殊不知实在俗不可耐,大师不是土匪!!<br />以上所列不一定准确,但希望岳先生在修订时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南渡北归》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

买过很多书,从来没写过书评。不过看完这套书,觉得有些不吐不快了。
看到这套书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吸引的。自己就是清华的,对清华四大导师从入校就很崇拜,对校园里吴晗、闻一多等人的纪念铜像也是经常瞻仰,对这一代大师群体更是神往。现在有人能深挖史料,集中描写这些大师的事迹,我是很期待的。
买回来之后,迅速看完,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我的基本评价是,史料丰富,作者的倾向性过强,如果读者本身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是很容易被误导的。
头两本还不是那么特别明显,到了第三本,就能看出作者带有极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果要概括一下,就是凡是留在大陆的,要么是软骨头,历史的丑角,要么是悲催到无以复加。作者经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前者的高度鄙视,和对后者的一定程度的嘲讽——那意思,你这是活该啊。当时谁让你不去台湾的?现在傻眼了吧!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类人,即既没有挨整到自杀或疯掉,也没有投靠四人帮的那些人,作者基本上就不怎么提了。这是很容易让人误会,历史只是由前两者组成的。
愚以为,这不是写史的态度。就是以作者高度赞扬的胡适、傅斯年这些史学大腕们的治史方法来衡量,恐怕他们也不会欣赏这么偏激的作品。写史者自身应该在占有足够史料的基础上,尽量摒弃个人的感情色彩,来还原真相,而不是作者带着自己的判断解释出来的所谓的“真相”。也许官方史书隐晦颇多,甚至不实之处也不少,但是作者这么写"rest":"法,跟他所鄙视的那些人,又有何区别呢?<br />其实,我是很佩服作者的,能写出这么厚的三本书,可以想见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得有多少年的厚积,才会有这么多的薄发?但是,看完之后,我是真心觉得,作者有点对不起自己占有的这么丰富的史料了。举个例子,闻一多遇刺,现在史学界并无定案,有人说是老蒋主使,有人说不是,但是并无定论,作者笔下,完全不提前者的可能,将后者写得板上钉钉,这已经略有不妥,即使你支持并相信后者的结论,似乎也应该在附注中提到其他学者的意见。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居然认为,闻一多之死,首要负责者应该是那些介绍他加入民盟,靠近中共的人!难道杀人者的罪过会比这些人更轻?难道介绍者竟然要为此负责??这简直是颠倒黑白到了可笑的程度!我想,作者如果不是被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所左右,冷静下来自己看看,也会觉得这么写是很不妥当的。<br />另外,全书很少对发生的这些悲剧事件做出探讨,这也是略微令我失望的一点。我本以为这么厚的书,作者多少会触及一些比较深的问题,为什么中共一定要对思想文化领域做如此处理,为什么文人学者们的表现会是如此令人悲哀和同情?我们该如何反省,如何避免这场大悲剧再次重演,或者,引用作者的题目,也是我当初被吸引看这套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那么我们该做点什么,才能让大师重现,让中国的学术界再现辉煌?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也许故事性没有那么强,但是却会让作品更有深度,更有学术价值,更有历史意义。可惜的是,至少目前这个版本里,我是没有看到这种探讨的。<br />像这样的例子,全书不在少数。就不一一列举了。<br />我的建议是摘其中的故事看,不要被作者本人的主观情绪所左右。仅就其描写的那些珍闻轶事而言,还是非常令我感兴趣的。<br />另外,作者似乎应该在再版时,斟酌一下文字。以一篇如此的巨著而言,其中文笔不通的比例太高了。几乎每一两页就会出现一处明显是写的太急了导致的不通,缺主语、缺宾语、缺补语的所在皆是。说句苛责的话,高考之前拿来做语文的挑病句的范文,倒是挺合适的。用词很多时候也显得有些贫乏,一提到某人死的时间较长,就是墓木已拱,或者墓草已深,一提到冒犯,就是佛头泼粪,如此巨著,还是多用些词汇,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本来以为讲大师的书,即使没有大师的水平,至少会沾点大师的味道。可惜太失望了。这本书的作者占有这么多的史料,竟然写出这么差劲的作品来,俺真是服了。大的方面说,加进了过多的个人好恶。褒蒋贬毛到了过分的程度,本来是历史书,作者只要公正诚实地叙述史实就可以了。读者自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对抗战时没有随学校迁往内地而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描写,似乎到内地才是抗日,去延安是躲清闲。而这些人在随解放军进入当时的北平城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犹如一朝得志的暴发户。我相信当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必定都有许多确确实实是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救国图存的伟大事业中去的,作者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写法,难以服人。第二点不能不说的是作者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对历史的叙述方法有多种,可以轻松幽默,也可以严谨平实。但据我看来这套书却走的是另一条路子,把一部历史书写的像勾栏瓦肆间流传的话本。有些描写的句子让人不忍卒读。例如:南渡第127页对吴宓的一段爱情生活的描写是这样的:"...吴氏过了知天命之年,不但无丰硕成果,抱得几个美人归,连一根毛也没有得到,徒令时人和后人扼腕..."作者的一根毛理论,真的能让人立即跪了。206页写毛泽东对陶孟的态度,279页注释写李敖以及对李敖的评论不是过于绘声绘色让人难以置信。就是声色俱厉完全失去了十个历史叙述者理应具有的客观心态。378页对联大青年学生的描写竟然出现了“借着月色在教室"rest":"桌上拥在一起呈碌碡状来回滚动碾压...”。特别不能容忍的是,作者在写历史的时候,大量使用完全没有必要的形容词,看似花俏绚丽,实则空洞虚无。不能不说,这个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毕业生,倒更像是一个唠唠叨叨,家长里短的毒舌妇。可惜,这么厚的三本书,扔也不是(毕竟里面有一些史料值得了解),读也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作者就会站到当年的大师们前面,对着你呲牙-这是不是眼下流行的“抢戏”?)。"

错字太多,怀疑是盗版书

喜欢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