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2017-09-18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网友对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的评论

书很好。书中铺展开的是一幅特定年代的气韵十足的学人画卷,以陈老为中心,辐射开来。喜欢陈序经的气象,执着的追求。汪笺富有才情而又悲欢的一生。那些治学严谨,独立,传统,自由的背影渐渐隐退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让我们望尘莫及。动乱的年代,战火带来的只是身体上的伤口,而精神上的矛盾与苦闷却是灵魂的创伤。掩卷之时,一个个鲜活的人格随着刹那的碰撞在眼前若现。
这本书是一幅时代的画卷,描绘的是千姿百态的人生,以及追求,信念。单就传记来说,平平是也。

2005版,因书中提到1954-1956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龙潜,被龙的两个女儿告上法院,认为陆健东在书中七十多次指名道姓,丑化了其父形象,损害了其父名誉权。由于陆所述史实均有档案为依据,故原告一审败诉。但原告不服,以陆违法使用档案之由再诉,二审法院则判原告胜诉,理由是陆使用的运动中背对背所提意见的档案,不应作为事实依据使用,并且不应擅自公布这类资料。冯伯群:《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以后》,《北京档案》2003年第1期。

此书是90年代以来研究陈寅恪大潮的发轫之作,也是最为经典之作。一来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一手档案资料,可信度高,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就是由此书首先披露的;二来只截取记述传主最后二十年的人生,火力集中,语言从容,使读者感受传主际遇的同时,更深深地触碰到了那个时代。以小见大本是传主的治史能事,作者移用得相当成功。
此书刚出时在书店见到,即购置了两本,后来分别送出,便趁此次机会又购进一本,不过已经是一版二印了(13年6月1印5万册,7月2印2万册),心中一丝怅然。

没有读过第一版,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新读者而言书是全新的,这样的书在十几年前就有了,令人敬佩,因为放在现在,都不落时代。 本书以陈老为主线,辐射出整个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中的困苦和艰难,这是一部20年的艰难历程。前不久还读过《故国人民有所思》,结合在一起看,更让人感叹和唏嘘。

陈先生的人格魅力是挡不住的。
如果我在那个时代,将会如何抉择呢?

所以,不要这样,尽管想,我身处这个时代,直面罪恶、不满、丑陋。
人格之独立才能焕然。

我们都知道季羡林,却很少知道他的老师。季老说,他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彭德怀元帅,一个是他的老师陈寅恪。在当当上买过一本陈寅恪的《讲义与杂稿》--繁体竖排,读过他的《纪念王国维的碑文》,看过他《对科学院的回复》,也听过斯坦福大学的校训-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德语)--自由之风永远吹拂。我们赞叹钱钟书《管锥篇》的恢弘巨制,但也许我们忽略了他对国学的态度和自己的思考?还记得陈《王国维挽词序》里的话: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深;迨极大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进也。或许像钱对国学的态度。唐诗证唐史,很有眼见和巧妙的启发。解读,其实在解读我们自己。有点像寓言小故事《买椟还珠》,珠子固然重要宝贵,但也许他更懂得他想要的。他对文化的坚守,就想这一座灯塔;照亮发展与缥缈的历史。他就是他的证明。尽管是含泪的微笑。

一部体现陈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的人格魅力,但在那个年代他还是被共产党保护的,许多知识分子没有他的好命,虽然他是大家。但其思想,对现在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所启发,国家如果真能做到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搞学术研究,不就得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大家,也可以回答钱学森的问题,中国目前为什么不能出真正的大家?

陈寅恪是大师,通过此书,对大师有很多了解。
但对作者而言,感情可以抒发,但不可无休止。另外,越到最后,越感觉拖沓,到最后几章已没有刚开始的阅读兴趣,干脆放下不读了。

书的唯一缺点是,修订本所用照片质量仍然没有提高,本来这次印刷,是可以把照片图片做得清晰的,可惜和第一版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修订的不完美。

针对本书的内容给了五星。
懂得了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厚重,在那个狂热的不理智的年代,一个学人的坚持注定了其悲剧性,每每读到动情处,想骂人,却偏偏生出一种无力感,后人看历史总免不了马后炮的理解,可是如果这样能够避免悲剧的再发生,这理解便是有意义的。

喜欢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