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我读书,我快乐:教师的通识性知识作文

2020-10-10 
我读书,我快乐:教师的通识性知识——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走上工作岗位,就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
 

            我读书,我快乐:教师的通识性知识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走上工作岗位,就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再后来,我们的校长开会常说:“作为老师,你这一桶水用了多久了,早就发馊了,我们需要的是源头活水。”这说的一点也没有错,作为老师要想影响着、推动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仅有的一桶水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我们得不断读书、学习,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理直气壮站在三尺讲台,我们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我们是不能懈怠。读了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明白了、清楚了,如何去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就是教师的“知识之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决定这只“知识之桶”装多少水的“桶板”其实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分类。在我国,一般认为,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教师的专业知识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三块“桶板”,然而这三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它必须有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实践性知识应该形似于“箍桶”的“铁条”。只有经过整合的“知识结构”才是“专业化”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教师的“知识之桶”才能“盛得住”“最多”的“水”,才能使“教育之桶”的“水”“最多”。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如何获得?

这是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知识,是有关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通体性知识”是教师根基性的知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根系发达”,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教师的“人生之树”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

1、问渠那得清如许——呼唤“书香校园”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

创建“书香校园”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学习的文化氛围。而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的引领作用、表率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不要误解为教师知识的专业化,语文教师只要有了精深的“汉语文文学”专业知识就够了,数学教师只要有了“专业”的数学知识就行了。教师的通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是师生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是“书香校园”氛围的主要内容。教师的通体性知识可以满足学生探究兴趣与多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的通体性知识惟有通过广博的阅读才能获得。阅读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底气与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教师应该有一个书香人生,校园应该书香四溢。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教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

2、读书满腹气自华——博览群书,兼收并蓄

教师首先要有藏书,特别要藏一些经典之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教师带学生走进自己的藏书室,让学生一览为师者的参数领地:“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都摆满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图书管里的图书,大约有4000本我已读完了。

为此,我们应该强化“藏书”意识,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起,并由此逐渐拓展,延伸到与专业相关的领域,直至科学与人文的博大空间。教师首先必然是书架满,籍满堂。藏书,蕴的是教师的底;读书,酿的是教师的气质。

 3、不畏浮云遮望眼——与经典为友

     虽说开卷有益,但人的精力有限,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之书。我们作为小学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不要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引领,要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进行深刻的洞察。通体性知识的发展能帮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与经典为友,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重要途径。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别冷落了经典》一文中写道:

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的。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在一个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听他一边讲故事,一边抒发情感,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与经典为友”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的专业性太强,反复的读,才品出其中味,这书里的内容是越读越想读,体会出个中滋味,才知道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取向,内心充满了教育的激情,用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