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演绎背后的思考
——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特
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交流活动后感
12月16日,我和同事一起来到古都洛阳,参加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交流活动,如同这次盛大的活动一样,洛阳市工人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来自河南省各地市的老师在这充满厚重风韵的古都,共享这次阅读教学的盛宴。
这次阅读大赛交流展示课中,我们一起聆听了七节精品课,目睹了全国各地青年教师的风采,七节课按低高年级穿插进行,每节课都设计巧妙、板书美观、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整个课堂从课前10分钟交流到润物细无声的戛然而止,让我们感觉到赛课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识字课中,来自青岛嘉峪关小学的张臻老师和重庆市树人小学的余晓娟老师,注重在具体的而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识字,强调汉字的规范书写,用固定句式训练学生说话,让学生既学好了字,又渗透了语言文字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两节难得的好课。最受我关注和让我愕然的是两节高年级课——黑龙江省赵昭老师的《匆匆》和江苏省外国语小学刘广祥老师的《姥姥的剪纸》,两节课老师的语言都非常流畅优美,刘广祥老师的语言深情感人,赵昭老师的语言深刻而富有哲理,每节课都感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尤其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迁移仿写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值得我学习。
此次观摩交流活动,收获是丰富的,但感受和反思也是深刻的。首先,正如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吴琳老师所说:“我们常常听的有四类课型——观摩课、赛讲课、常态课和研讨课,我们听课听什么?我们要学授课老师什么?不是教学模式、也不是老师们的教学风格,而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是如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正因为老师们同授一节课,风格迥异,所以,这样的观摩课我们是不可能呈现在自己的课堂上的。”吴老师的一席话,如一根磁针,牵引着我思考的神经,我想起了一直喜欢的一本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书中,王教授所持观点与吴琳老师如出一辙,专家的话,无疑为我们的学习指出了方向,学习大赛中这些优秀老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做法,从教学内容研究开始做起,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这是今后我们语文教改的重头戏。
其次,本次青年教师大赛的观摩课让我深受启发。七位老师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挖掘和对学生养之有素的训练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平日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三维目标早已摆在我们面前,可是,当我们实施时,却时常忽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淡化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习作内容空洞无物,词汇贫乏,不能学以致用,习作水平提高缓慢。这样的现状,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改中,必须走出一条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路子,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还语文姓“语”的真面目。
再次,关于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模式化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要遵循某种模式化的规律,是不是非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是一节好课?答案是否定的。几位授课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教学模式只是老师们授课的基本套路,而真正别具一格课堂,必须要突破常规,才可能一鸣惊人,而小组合作学习,该有的则有,不该有的就不能有。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吴琳老师也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学为前提,但不能以老师的无作为为代价”。他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在座老师的热烈掌声,这样的掌声,是老师们对他们见解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许多老师不看实际授课内容盲目跟风的一种批评。
唯美的课堂、精彩的演绎,至今,回味那一节节引人入胜的赛课,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有两个字“钦佩”,对赛课老师的敬佩、对参与赛课学生的赞许,这样的课堂,只有高素质的老师和学生联手,才能创造唯美的“奇迹”,而在洛阳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奇迹再次演绎,这说明了什么?我不禁扪心自问:“创造奇迹,我们究竟还要走多远?”我不知道。但我想从这些老师身上所共有的特质告诉大家:语文老师,你需要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你需要一手规范流畅的粉笔字;你还需要对语言文字执着而深沉的热爱、研究;你更需要从每一个孩子的语言文字训练开始做起,让他们立足于平时,说好普通话,为他们语言文字的生命奠基,做有根的中国人。
这条路,路漫漫而其修远,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