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星座频道 > 免费算命 > 姓名学堂 >

一直以来姓氏迁移的原因

2018-03-21 
一直以来姓氏迁移的原因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

一直以来姓氏迁移的原因

  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汁性质的研究。

一直以来姓氏迁移的原因

  就姓氏迁移的本身而言,可归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国家强制性的移民。

  历朝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所统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消除各地的反叛势力,维护当朝的统治,强制性地组织移民,尤以早期朝代最为突出。

  见于史料记载的事例也很多,像战国时期秦灭巴蜀以后,便在那里设置蜀郡,强迁关中民众万户到蜀郡,开垦土地,发展生产;至汉代,统治者又曾组织移民,“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

  关东,指潼关或函谷关以东;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北地,相当于今山西繁峙、五台、原平、代县及河北怀安、蔚县以北地区;西河,郡治今内蒙古东胜县;上郡,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和南;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市。

  再有,汉初,为消除各地旧贵族和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后赐刘姓)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

(2)因留戍而定居异地。

  历代统治者在周边都调用了大批留戍边防,这些由统治者直接调遣去的官兵,与当地的妇女结为夫妻,组成小家庭,便定居了下来。像秦代留成长城或岭南的,汉留戍西域的,唐代留戍闽(今属福建)中的,就属于这种情况。

(3)因官职迁调或因仕宦于某个朝代。

  或因王朝或诸割据政权的建立而移居他地。因官职迁调多为一个家族的迁徙,往往又因世代为官异地,其后代家族不仅显贵,而且还形成了许多异地望族。

  这不仅是历代姓氏家族形成郡望的主要原因,也是姓氏迁徙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姓氏寻觅家族脉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仕宦于某个朝代而迁徙足历代最普遍的现象。

  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王朝的改换是相当频繁的,自然其王朝的都城也有所变动。故而因仕宦于某个朝代而迁入其都或统辖地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而迁入的人士,又多出自大族大业之家。

(4)因王室之乱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导致各地连年战乱。

  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成千上万的家族被迫离乡背井,迁徙外地,以求生存。这也是导致各姓氏家族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尤以魏晋、唐五代、金元三个不同时期最为突出,也即我国历史上在这三个时期发生二次民族大迁徙。

  其迁徙的方向则主要为我国南方,其人口之众多,规模及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其他时代或别的原因导致的迁徙所无法比拟的。

  其具体事例像汉末的“董卓之乱”引发的士族大批迁徙到今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之后出现的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引起中原士族空前大规模地持续南迁,即史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我国很多家族大批地迁居今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等省。

一直以来姓氏迁移的原因

  唐初至五代,中原士族南迁主要有二三次,一次是唐初,一次是“安史之乱”之后,一次是在唐末。其中,后两次影响最大。

  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41年),止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中原再一次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一直持续到五代的黄巢起义,中原长期动乱,再次迫使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也即史称的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时期。

  这段时期中原士族分别迁入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其影响最大的是向福建等地的迁徙。像唐初随陈元光人闽漳州的就有士族人。

  唐末五代时,河南固始(今河南东南端)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在黄巢起义的影响下,率众起义,曾领兵数万人转战安徽、浙江等地,后在福建创建闽国,连同子孙经营福建达50余年。

  有许多士族随王审知开建闽地,据有关资料载,入闽的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计27姓,且以固始人居多。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占开封(今属河南),掳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导致连宋室也不得不南迁浙江杭州,直至蒙古军南下入主中原,频繁的战乱,以及南方经济的勃兴,形成了宋代以后持续不断的北人南迁的浪潮。

  这一次南迁超过以前各次,既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又有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其南迁居于浙江、江苏者为多。

  中国古代,迁移多为聚族而迁,所以,到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姓氏大族。中原先民的几次南迁,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自然也将中原的姓氏播植于南方各地。

(5)因避仇而留居异地。

  避仇者因迁入异地而往往改他姓,构成了姓氏来源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为异地某个姓氏家族的繁衍增加了新的血液。

  在封建时代,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故这种因避仇而迁居异地的现象,所导致的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迁徙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东汉时有个人叫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姓张氏,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曹魏大将,战功赫赫,被封为晋阳侯。

(6)因子孙繁衍昌盛及自然灾害而迁。

  这也多为聚族而迁,是历代姓氏家族迁徙异地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以于姓为例,其《于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记载:“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

  姓祖徙白沟河(在今河南卢龙县),国壁祖汪顺天府(今北京市),泰祖居巨野(今山东巨野县),加之历代兵乱,自然灾害的侵袭,族人四出……落户于外地,与日俱增。”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