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频道 > 生活故事 > 人生故事 >

表聚表散

2012-02-12 
大概不会有人怀疑手表算是生活必需品,每家或多或少都能有几块表。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手表是生活中的大件物品,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单反相机了吧。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专门到别人家看手表问时间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我

大概不会有人怀疑手表算是生活必需品,每家或多或少都能有几块表。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手表是生活中的大件物品,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单反相机了吧。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专门到别人家看手表问时间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我母亲有一块老式钟山牌手表,在我们住的小街上,几乎尽人皆知。

  仅仅过了10年左右时间,情况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于手表,泛滥的学名叫科技进步,乳名叫物美价廉。电子表的普及,迅速而彻底地颠覆了手表的神圣地位,甚至买圆珠笔时,不小心都能发现笔上带着一块电子表。

  到参加工作为止用过的手表数量,我大体上还能算得出来。估计80后的人统计起来就会困难许多了,如同我记不住用过多少块橡皮,90后的人不知道用过多少个Mp3一样。

  当电子表附体于机械表时,第二拨泛滥又开始了:无论受赠者接受程度如何,有可以乱真的机械表外形的电子表总是广受赠送者青睐。

  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等激动人心的口号鼓动下,送个可以“掌握时间”的东西也顺理成章。送钟(终)自然不合适,送表则没啥毛病。

  不知什么缘故,我好像与手表无缘,戴一块坏一块,不管手表本身质量如何,无一例外。更为蹊跷的是,手表的坏法也几乎相同:要么快一整小时,要么慢一整小时,分针总是规矩的。比如我曾经戴了一个同学的手表只五分钟,那表便慢了一小时,像着魔一般。

  后来,只能不戴手表,有表就送人。表聚表散与吃喝拉撒一样习以为常,再看手表时,内心已很平静。

  摆脱了手表却并没有摆脱计时的物件。挂钟、闹钟自不必说,早年的BP机、现在的手机,还有电脑、电视机、收音机,乃至电风扇、台灯、采访机、笔筒……都有计时功能。在车站、广场、社区、公交、饭馆、酒店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公共场所,抬眼就能看到时间。

  存在自有合理之处。“时间”无处不在,表明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但也难说其中没有无奈。考试、上班、坐车、开会……都有时间限制,“掌握时间”的工具似乎不可或缺。事实上,不知不觉中,试图掌握时间的人们已被时间牢牢控制住了。

  科学说时间无有始终,佛家说时间空空如也。遗憾的是,在人们试图掌握或控制时间的同时,时间的神圣感被庸俗化,时间的空灵性被具象化,时间的连续性被肢解化了。

  现代人果真能活到不需要计时工具的份上,可谓造化。我至今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次给朋友看门。三天时间蜗居一室看书,根本没理会时间,居然感觉过得无比充实和踏实。

  即便我们一时离不了“掌握时间”的工具,也有必要保持起码的清醒:手表只是时间未必合格的代言人,并不能管理时间,更不能创造时间。

  相反,在计时如此方便的现在,如果还把手表当成生活必需品,去添置,去呵护,去把玩,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