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14年考研政治考点分析预测——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2013-12-23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

  1.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2.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分裂剥削政策。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反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原因是: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11月、12月,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五四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个别人物。

  四、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

  其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一重大发展,为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客观上就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所以五四运动成为了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为李大钊、陈独秀。

  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人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1920年1月,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明确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

  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11月,上海党的组织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这个刊物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共产主义方向。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前,针对胡适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谈问题与主义》一文。1920年底,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还同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论战。

  其二,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其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其四,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同时,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首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其次,中共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其次,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再次,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最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大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大革命的失败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他的立场就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变为新右派"。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使中国军民遭到重大伤亡。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2)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

  ①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②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③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其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最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4.大革命的意义

  首先,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其次,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当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再次,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