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校简介 >

武汉体育学院怎么样

2011-10-05 
武汉体育学院怎么样学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学院总占地面积832亩,建筑面积达24万余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亚洲划船培训中心、运动训练测试中心,以及武术馆、摔跤馆、游泳馆、球类馆、体操馆、田

武汉体育学院怎么样


学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学院总占地面积832亩,建筑面积达24万余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亚洲划船培训中心、运动训练测试中心,以及武术馆、摔跤馆、游泳馆、球类馆、体操馆、田径馆、网球馆等较先进和齐全的教学、训练及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达80余万册。拥有马家庄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其中,马家庄校区地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风景秀丽,占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藏龙岛校区地处武汉市江夏藏龙岛开发区,环境优美,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教练员500余人,其中正教授60余人,副教授200余  武汉体育学院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3个,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10人。在教师、教练员中,教授、研究员、国家级教练员32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


院系设置


  学院现设有4院6系3部2校等15个教学单位,即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系、体育艺术系、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学系、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新闻与外语系,马列德育课部、研究生部、培训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此外,我校  武汉体育学院于2003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举办了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体育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9个本科专业,以及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及应用心理学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可招收国外留学生,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成教生、进修生、代培生、留学生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体系。


在校生状况


  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500人,其中研究生353人。


重点学科


  学院的篮球、田径、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划船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运动项目,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武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年12月,学院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科研水平


  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皮划赛艇队、田径队、击剑队、射箭队的科技攻关服务任务,为我国这些项目在国际大赛夺取奖牌做出了贡献。1984年  武汉体育学院以来,学院共完成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5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20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铜牌1项、全国发明金奖2项、银奖1项,有21项科技发明成果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学院现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2001年12月,学院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7月,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特色及成绩


  学院重视竞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划船、重竞技等运动项目的优势和特色。  武汉体育学院学生先后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73枚,银牌200枚、铜牌174枚,其中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银牌1枚、铜牌1枚,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获金牌15枚、银牌4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1枚,在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上获金牌24枚。 对外交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学院先后与美国波尔大学、德拉威尔大学、澳本大学、德国比利菲尔德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际大学、乌克兰体育大学、日本东京女子体育大学,以及台湾体育学院、香港体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近期发展


  当前,武汉体育学院正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院系介绍


体育教育学院

  原名体育教育系,创建于1953年,是武汉体育学院的主干专业系,至今已经历了近五十多个春秋,目前,体育教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在校学生3000余人。半个世纪以来,体育教育学院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不断发展壮大。体育教育学院下设篮球、田径、足球、网类球、体育理论五个教研室,且篮球、田径两个学科是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篮球、学校体育学两个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体育教育学院为武汉体育学院其它专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

  体育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所属术课专业均有硕士授予权。体育教育学院坚持以章治系,育人为本,既对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专业思想教育,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经过多年的办学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教育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以章治系,严格管理是该系的一大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日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两万余人,硕士研究生千余人,等级运动员、裁判员八千余人,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国家级教练员和世界级运动员。目前体育教育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到各类高、中等学校,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被公、检、法及企事业单位、部队、行政管理部门录用,他们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受到社会的欢迎,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体育教育学院专业设置

  (一)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够承担中等及以上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武术、网球、艺术体操、健美操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等专业主修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在中等学校、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机构及政府体育管理行政机构等部门工作。

  (二)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承担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工作,并能从事群众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教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社会体育管理、运动竞赛学、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保龄球、门球、大众艺术体操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可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适宜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运动训练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成立于1972年,1984年招收本科生。现开设有运动训练1个本科专业。建系以来坚持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为“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006年8月在原运动系的基础上组建运动训练学院,系级建制,目前设有运动训练学、重竞技、游泳等教研室。

  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运动竞技、训练、教学、管理和竞技运动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体能训练法、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专项理论与训练以及田径、篮球等课程。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游泳、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举重、赛艇、皮划艇、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主修方向。学生毕业后宜从事专业队运动员、教练员;高等院校和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中心、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教师;公安干警;军队特殊人才;政府体育官员及大型厂矿企业体育行政管理人员。

武术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渊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研室。那个时候的本科教育就开设了武术课程,1978年开始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立了武术系,1998年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保留系级建制的基础上更名为武术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术积淀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在教学、训练、科研、裁判、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将“全国武术散打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培训基地”、“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设在武汉体育学院。

  1999年,武术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200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高校“精品课程”。武术学院专用的室内教学训练馆近3000平方米,现代化的场地、设备、仪器条件为全国一流。武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理论3个教研室,共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5名、国家级教练员1名、副教授17名。

  根据教育部对学科专业门类的划分,武术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学,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史、专项理论与实践等。

  专业方向:本专业设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养生、舞龙舞狮等专业主修方向。

  就业范围:学生毕业后,适宜于专业教练员、各级学校专业教学、训练与科研;公安司法及相关部门教官、保安及体育行政管理等工作。

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体育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体育管理系,建于1985年,是全国最早招收体育管理本科专业的院系。1996年与“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系”合并,2001年又更名为体育社会科学系,2003年7月正式成立体育社会科学学院,2005年更名为体育经济管理学院。现拥有公共事业(体育经营)管理、经济学(体育经济)、休闲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3+1”国际班,以及国家体育总局设立的“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湖北省设立的“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1990年在全国率先获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产业经济学两个硕士点。目前,体育管理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学科,是湖北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 院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造诣较深、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2名,他们中既有我国相关研究方向的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和国家体育总局系统跨世纪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也有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学会等学术组织中分别担任理事、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等职,并在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学科的研究水平与成果在全国体育科学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和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现承担着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重点课题4项,在中国具有较大影响。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和休闲体育专门人才,院始终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势与途径,不断强化教学改革,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加强同国际国内社会的联系,与美国、日本、乌克兰、比利时、瑞典、香港等国外和境外建立了学术合作和信息交流,并于2006年开始,在新生中选拔人员参加“武汉体育学院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项目”。目前院为国家已培养了近2000余名各级各类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体育新闻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与社会的充分肯定与一致好评。

体育艺术学院

  体育艺术学院组建于2002年。目前设有艺术体操健美操、竞技体操、体育舞蹈、艺术学4个教研室。现开设有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近年来我院学生运动竞赛成绩喜人,多次在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等国内外大赛上获金、银、铜牌等,为国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体操学科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2006年获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体育艺术学院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把握体育和艺术事业发展趋势,亦艺亦体、体艺结合,着力培养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的体育艺术专门人才。

  体育艺术学院专业设置

  (一) 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中等学校以上(含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

  课程设置:

  艺术概论、舞蹈剧目与编排、芭蕾基础训练、基础乐理、音乐选配与编辑、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专项理论与艺术实践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培养具有体艺并蓄、技艺兼容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在艺术或体育领域中,从事表演、教学训练、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并具有继续深造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适宜高等学校、文化(艺术)馆、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厂矿企业以及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运动竞技、训练、教学、管理和竞技运动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专项理论与训练以及芭蕾、形体训练等课程。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学生毕业时可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健身、休闲娱乐 ,适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以上(含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以及学校运动队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健康科学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下设运动人体科学、应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康复与健康三个本科专业,同时也负责运动人体科学、应用(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等三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主要机构设置包括学院办公室,5个专业教研室(运动生理生化教研室、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这、运动解剖学教研室、运动保健康复教研室、运动生理力学与体育测量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余人,双肩挑教师8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8人占总数79%,其中在职教授12人。有硕士以上学历者32人,占教师总数的80%,其中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9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著名教授、国内外知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院级青年优秀师资人才。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

  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运动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人,本科生500余人;现有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近500余人。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运动心理学专业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精品课程。

  目前院除承担着三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全院2个校区7院2系2部1校9000余本科生,研究生的30余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工作。

  专业设置:

  运动人体科学(保健康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及健康指导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物学、中医基础、临床医学、损伤防治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务监督、康复体育学、康复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体育保健康复与运动损伤防治专业方向,主要为医疗和疗养单位、社区保健部门、体育健身及健康休闲中心、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培养康复体育和健康指导等专门人才。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方向,主要为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培养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教学及科研教练等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从事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大众体育心理指导以及运动心理教学与科研的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体育锻炼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运动心理训练与咨询、运动心理测量理论与方法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体育院校、科研机构、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心理科研与教学工作者;大众体育心理健康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医疗康复机构的体育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者。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体育院校的特色、掌握健康科学、运动康复学的理论和应用技能,从事健康科学及运动康复的指导、教学及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目标为健康指导师、物理治疗师、健康与康复的研究者。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运动解剖、人体生理、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基础、药物学、病理学(含病理物理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损伤防治学、临床医学基础等。

  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2005年经教育部审批的新增本科专业,我院为全国首批获准招收该专业的三个院校之一。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毕业生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亦可在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系从事运动康复的研究与教学等工作。本专业将由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织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协办,届时协办方将派出专家、医生定期为同学授课(采用中英文双语方式),并推荐优秀学生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相关院系硕士/博士课程。

竞技体育学院

  是1980年为适应当时国家体委和探索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需要应运而生的。2003年6月学院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学、科研、管理资源优势,加大了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行了教育资源的重新组合,在保留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第一个系级建制的以发展竞技体育为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体竞技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内设学院办公室、教育训练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三个行政机构和重竞技项目教学训练部、武术项目教学训练部、水上项目教学训练部三个训练机构。

  竞技体育学院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严格管理”的办学思想,“采取精英模式、组织精干队伍、实施金牌战略”,坚持以教育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形成了具有高等体育院校特色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初中、高中、中专、本科和研究生“一条龙”的,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院设有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本科专业,分设赛艇、皮划艇、拳击、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跆拳道、国际式摔跤、体操、田径等9个项目, 其中赛艇、皮划艇、男子武术散打、男子拳击、武术套路、跆拳道等项目为传统优势项目,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目前在校本科学生248名,研究生10名,1993年以来,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等国际性赛事,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参加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杯赛等亚洲性赛事,共获得金牌75枚,银牌19枚,铜牌10枚;参加全国性重大比赛获奖牌415枚。为国家培养了50余名国际级运动健将、100余名国家级运动健将和武士。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47人,具有高级教练职称29人,占62%;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43人,占91%;其中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1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2人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一批教练员曾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或省市队主教练,许多教练员有在国外执教的经历。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由原体育工程研究所和体育信息技术系于2009年7月合并而成。拥有武汉体育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这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唯一的工科类重点实验室。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由多学科优秀人才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1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形成了以湖北省政府“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为带头人的多学科团队。

  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要从事空气动力学与水动力学、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多学科边缘交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本系拥有数字仿真研究室、电子与传感器研究室、网络实验室、机械加工中心、力量素质测试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能够满足运动器材的流体动力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特种传感器和软硬件开发、训练测试监控设备的研制、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等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主持和完成了包括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交通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体育局等省部级项目70余项。曾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国家教委、交通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亚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奖。近5年来,在体育、力学、计算机等各类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主编各类教材和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特别是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以本系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全面负责国家帆船帆板队的科研和训练工作,为夺得帆船帆板项目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和帆船项目的第一块奖牌,实现了历史性的“双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授予“2008年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

  目前我系已形成了运动器材的流体动力性能研究、可视化智能化测试训练器材的研制、力量素质与运动技术监控与评价、体育电子信息工程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我系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教育技术学(体育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是国内体育院校中最早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之一。2008年开始招收培养“体育装备工程”本科生,是目前国内外体育院校中开设的唯一的工科类专业。目前,本系全日制本科生近300名,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0余名。我系多名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多人参加全国或省部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几年来,本系不断探索在体育高校中办理工科专业的规律,大胆改革,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专业发展指导思想,走“科研导向的教学研究型”专业发展道路,坚持开门办学。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有较强的上进心、适应和创新能力,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毕业生有条件参与到教学、专技岗位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中去。

  近几年我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在校生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的多种奖项。

体育新闻与外语系

  成立于2006年7月,是武汉体育学院新建系之一,由院经济管理学院的体育新闻专业和外语系合并而成。体育新闻与外语系的办学宗旨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体育新闻与外语系下设三个教研室,即:体育新闻教研室、公共外语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水平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新闻学实验室和演播室两个专业实验室、四个语音实验室,其功能覆盖广播电视、报纸与网络等四大媒体。目前全系在校生近500人。首届新闻学毕业生就业率达88%,且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已毕业的两届学生中,有数人考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体育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公关广告与宣传策划以及体育媒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体育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方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全媒体、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坚持新闻传播学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努力突出体育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设置了通识性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技能模块四大课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人才培养。

  主干课程包括:体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体育新闻摄影、新闻编辑、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电视体育新闻传播、电视摄像、体育传播学、广告学概论等。

  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熟悉体育英语,能从事体育外事、体育新闻、体育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体育信息研究、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运动项目口译与笔译和对外体育交流活动的研究、翻译、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体育外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听力、实用英语语法、基础英语写作、英美文化、英语口语、英语翻译技巧、体育英语阅读、语言学导论、英语笔译、英语口译、高级英语、国际体育赛事、外事管理实务、体育英语视听说、外交学导论、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涉外秘书概论、体育概论等。

  体育新闻与外语系将以具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实现为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专门人才的目标。

  下设机构:

  办公室、体育新闻教研室、公共外语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高校简介:http://www.reader8.com/exam/gaoxiaojj/  欢迎您再次光临读书人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