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校简介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怎么样

2011-09-2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怎么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怎么样


  学校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


办学条件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学校现有水利学院  教学楼群、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处、电大试点办等20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人。


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龙子湖校区夜景、19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13个专业学位领域。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考权资格和推荐并接受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及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教职工1500余人。两院院士潘家铮为我校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院士顾金才  计算机中心、王浩、倪维斗、周丰峻、王光谦为我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郑强、刘光鼎、王思敬、林皋、赵国藩、厉以宁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设有6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校企合作


  我校与9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关系。  综合实验楼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1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350多项。学校是水利部、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培训点遍布全国,每年为国家培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2000余名。学校工程监理中心是甲级建设监理资质单位,承担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任务。学校参与科研和参加监理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中纪委誉为“廉洁工程”。学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参与了三门峡、万家寨、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东深港(东莞—深圳—香港)供水、珠江入海口疏浚等国家重大水电建设项目的科研、设计、监理、模型试验等工作。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具有乙级资质,曾成功承接设计了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美丽之冠”、郑州市杂技馆等省市重点、亮点工程,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国际交流


  学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历史悠久,  龙子湖校区钟楼从1958年起就先后接受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1960年学校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进修、考察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分别与英国沃里克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州立大学签订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学校荣誉


  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  讲堂群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10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4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两项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 2006年被授予“河南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学校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工作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我校毕业生以“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先后落户学校。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校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素质高,获得很高社会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因水而生,缘水而成,在水利部、河南省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下,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茁壮成长。60年来,学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风雨兼程,刚毅坚卓,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使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辉煌。现已发展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管、理、经、文、农、法相互渗透的多科性大学。


校史历程


  60年来,华北水院人薪火相承,弦歌不辍,向社会输送了8多万名优秀的水电建设者和接班人,桃李芬芳,泱泱华夏,为共和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21世纪的帷幕开启之际,我们奉献给您这个展览,旨在铭记历史,把握今天,面向未来,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勇往直前。

  因水而生 奋发有为 ——北京时期(1951-1969)

  新中国成立伊始,水电建设亟待振兴,为此,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主持下,于1951年创建了北京水利学校,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从此与共和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10月,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为新中国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继承了三校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电技术人员,为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磨砺 矢志不移 ——岳城时期(1969-1976)

  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管理,1971年1月1日,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

  岳城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棚屋荒野,布衣蔬食,办学条件极为简陋。但学校为了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仍坚持招生办学。广大教师不畏艰辛,坚守岗位,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带领学生下工地,勤实习;入农村,做调查;搞科研,常攻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恢复调整 发奋图强 ——邯郸时期(1977-1989)

  1977年学校从岳城迁到邯郸,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78年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饱经磨砺之后,全校师生员工仍以培养水利建设人才为己任,同心协力,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阔步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卓有起色,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逐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0年以后,学校迁到郑州市办学,邯郸分部作为学校一部分继续招生。

  兴校强校 今日辉煌 ——郑州时期(1990- )

  自1990年学校迁郑办学以来,在原水电部和水利部领导的关爱下,通过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平稳地度过了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建设过程,办学环境改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科研成果斐然,学校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实现了新的跨跃,为学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1990年9月6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在郑州新校隆重举行。

  结束语

  从北京水利学校到今天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60年过去了。60年创业,60年发展,学校以培育英才、繁荣学术、发展进步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遵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坚持质量、规模、效益并重,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情系水利,化育栋梁,煅出一代代打鼎撑天的百炼之钢。60年峥嵘岁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如东方朝暾,曙光初绽。华北水院人将在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时代潮流中,高歌猛进,奋力远航。 [2]


特聘院士


  顾金才院士1939年2月生于河北省卢龙县,1960年7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  顾金才院士65年2月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专业。现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金才院士长期从事工程岩体加固技术理论及实验技术研究工作,参加了国防和黄河小浪底、二滩、大朝山、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力学模型实验、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喷锚支护和岩质高边坡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PDY-50三向加载地质力学实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聘请顾金才院士任教授。顾金才院士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并参与学科建设,指导学科发展方向和实验室建设,申报科研课题,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培养研究生。顾金才院士自2002年至2010年每年不定期在学院工作3个月左右。

  顾金才院士的加盟,必将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层次、上规模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浩院士,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浩院士2008年9月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受聘为我校双聘教授,我校也成为河南省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引进院士计划”的第一所高校。

  王浩院士接过聘书后表示,华北水院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很高兴加入华北水院的科研团队,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为振兴国家的水利事业、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浩院士是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同时也是我国水利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他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

    倪维斗院士倪维斗院士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32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1962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家顾问组成员。近年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推动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能源系统、醇醚替代燃烧在国内的应用。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60多人,于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著作5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历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 院士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多次担任北京香山会议主席,负责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周丰峻院士周丰峻院士,男,1938年生,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是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岩土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岩土防护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国防工程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防护结构相关的爆炸现象评估”、“高精度球形装药爆炸冲击波计算”、“面向21世纪的防护工程发展研究”、“反爆炸恐怖安全对策研究”、“地下工程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发展规划研究”、“岩土工程土钉支护与锚索加固应用研究”等。


校友撷英


  刘慈欣,1963年6月生,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后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三体》作者。

  陈雷,1954年6月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兼武警水电指挥部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

  侯捷,1931年1月15日出生,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矫勇,1956年出生,水利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李国英,1964年1月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专业毕业。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鄂竟平,1956年1月出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大学毕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苏立清,1947年2月生,1965年至1970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学习。2002年7月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总十二届执委,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


历任领导


汪胡桢

    汪胡桢汪胡桢(1897-1989),中国现代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水利部顾问。浙江嘉兴人。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3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淮河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整理运河讨论会第二至第十届董事会董事,第七届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0年治淮委员会成立后,兼任工程部长。1951年起兼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1955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后任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总工程师。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以后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名誉院长。1978年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临时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名誉理事、第五届荣誉会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顾问。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1981年、1985年先后被选为中国水利学会第三、第四届名誉理事。曾任三门峡市科普协会副主席;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六届委员。

  主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前曾主持和参与制定《导淮工程计划》、《整理南北大运河工程计划》,并亲自勘察了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曾设计了邵伯、淮阴、宿迁3个船闸,领导修复钱塘江海塘工程。1931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时,任理事兼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水利》月刊。日寇侵华时期,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组织了一批大学教师悉心著书。由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工程师手册》,该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大型专业工具书之一,对以后的工程技术人员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治淮技术领导工作。由他主持和组织施工,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大型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治理黄河的决定后,他作为总工程师负责了黄河干流第一座工程——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工作。

  汪胡桢先生热心祖国水电教育事业,十分注意培养中国的水利专家。他从教数十年,不少学生已成为我国优秀的水利专家。在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的18年间,崇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1965年,他不顾68岁高龄,亲自带领师生赴黄河实地勘察设计拦沙水库,住窑洞、吃粗粮,奋战4个月,完成了《碛口拦沙水库设计方案》。他还把珍藏多年的1500册水利专业图书捐赠给了学院。

  主要著述:《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等。由他组织和主编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共5卷,约500万字,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工具书。他经常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治江大计和三峡蓝图》、《发展水利必须改革坝型和移民制度》、《重力坝的主应力网》、《长江三峡船闸的初步探讨》、《水电工程的经济核算》等2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刘鹏夫

  刘鹏夫(1922-1998年),河北唐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水利班副主任、主任。历任华北水利专科学校教导主任、华北水利委员会秘书、水利部办公厅秘书、北京水利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水利部劳动工资司司长等。

  主要贡献: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前身——建立于1951年的北京水利学校创始人。从1951年起在校31年中,继承发扬了解放区的革命传统,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办学方针,重视教材、实验室和师资队伍建设,使中专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当时全国众多水利中专中办得较好的一所,学校也因此于1958年升格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刘鹏夫同志能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政治上关心,业务上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并创造条件把他们放在教学生产第一线锻炼,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1959年底和1960年初,学校先后被评为海淀区和北京市先进单位。后来学校虽经多次搬迁易址,但教职工始终保持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了各级领导领导和学科带头人。

白认

  白认(1916- ),1979年9月至1981年11月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白认同志有长期的革命经历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曾在老解放区担任县长和专员,解放后担任部长助理、西康省副省长、驻摩洛哥大使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白认同志党性很强,作风正派,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好作风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志。对于“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一些坏作风,例如说假话,搞小圈子,互相吹捧,袒护错误等等不正之风,白认同志总是极力反对。对于某些沾然坏风气的同志,他总是反复、严肃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白认同志认为,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充分发挥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是办好学校的的一个根本保证。白认同志到校后,对一些老教师非常尊重,经常与他们促膝长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并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老教师提拔到院系两极教学领导岗位上来。

  在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白认同志也很关心行政干部,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他同干部谈话时,总是开诚布公,使干部感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长者,原意同他交心。给干部布置工作时,他不仅仅交待任务,而是同时交给工作方法。

  白认同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允许对他本人有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总务处的同志在他宿舍摆了两个沙发,他也让他们立即搬走。他住在一般的家属宿舍,在教师食堂就餐,每天在办公室的时间长达十几小时,经常工作到深夜。在他身上体现了我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八路”的形象。

  白认同志到校后,一心扑到了学院的领导工作上,为了把“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他加倍地努力工作,希望把学院的工作尽早抓上去。白认同志就是这样以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勤勤恳恳地在学院工作了两年多,为学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林牧

  林牧(1922-),原名王炼光,曾用名林洛川,山东省荣成市人。1974-1976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于1942年到解放区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被分配到华北联大政治班学习并任学生会主席。1944年秋入党后调回中央局城工部,从事敌占区职工运动与地下工作。1945年初被派到日军占领下的唐山市开滦唐家庄煤矿,登记为井下采矿工人,从事地下党的职工运动工作。1945年底调至唐山市委所属的东矿工委工作,任工委委员兼任唐家庄矿组组长。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唐山近郊的唐滦县、滦西县、赵唐分工委任区委书记、副部长和副书记等职,从事唐山市开滦煤矿地下党和职工运动工作。组织领导1946年开滦东三矿(赵各庄、林西、唐家庄)的罢工斗争。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进驻唐家庄矿区,任驻矿军代表联络组组长,唐山市第九区委和矿党委副书记兼共青团团委书记,1949年夏兼任矿工会主席。1952年初筹建开滦工业学校(大专)。1952年底调到开滦林西矿任副矿长,1954年任矿长。1956年筹建开滦煤矿设计院(现河北煤矿设计院),任院长。1965年筹建唐山矿冶学院(现河北唐山理工学院),任院长到“文化大革命”。

  1971年初调石家庄电机学校,任党的核心组长,革委会主任,筹建河北机电学校。1972年底调河北省文办,任综合组组长。

  1974年初调到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即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7年初到河北化工学院,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8年6月调到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任院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改任党委书记到1989年。同时于1986年任河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到1993年离休。

程俊贤

  程俊贤(1921-),1979-1984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江苏南通人。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3月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战士。入伍前是检修电机的电工,时年18岁。1942年南通县开辟新区,成立中共通西工作委员会,任社会部部长,负责搜集敌占区情报和敌伪军工作。1943年初,任中共刘桥区委书记,负责区党、政、军、群的抗日反“清乡”斗争,胜利坚持了原地斗争的阵地。1945年1月任中共南通城工作委员会书记、大队政委。负责开展敌占区隐蔽工作,建立组织“地下军”,作为日后配合我军进攻城市的内应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任南通县委委员、中共城闸区委书记、区长。1946年10月,任南通县委委员、社会部长、公安局长。负责搜集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我解放区情报和解放区内的锄奸运动。1947年3月,为准备我军主力南下以攻南通城,成立了通如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49年2月2日南通城解放,成立中共南通市委,任市委常委、职工部长。在城市解放前,组织决定由他领导,建立据点内的秘密工人纠察队,保护了据点内的工厂。入城后领导工人进行恢复生产、开展生产竞赛、组织成立工会、发展党组织等工作。

  建国以后:任江苏省总工会党组成员,江苏省纺织工会主席。1954年5月,为支援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调往东北通化电业局任副局长,中共通化市委委员。不久调到长春电业局(吉林省电业局前身)任副局长,分管省内的电厂、“一次变”等项目建设和苏联专家联系工作。1958年任长春水利电力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吉林省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1965年任吉林电力学院(今东北电力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1979年3月,调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后改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分管政工,之后分管教学、科研。1983年1月任学院党委书记。

  1984年7月离休,回故乡安度晚年,任离休干部党支部四届支部书记。同时受聘市委党史工委,为征集党史资料的特约研究员,撰写了多篇回忆录和文章,和其他一些老干部一起为政府筹办了一个城区的烈士碑,撰写、提供区的《史略》被刊出。

尹双增

  尹双增(1935-),河北南宫县人。1984-1989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海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水力机械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海南校友会会长、海南省因特网俱乐部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6年制)。1963-1970年,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讲授《水利工程施工》、《岩土工程》等课程;发表了有关工程水文学的Cv、Cs等学术论文。1970-1989年,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任教,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讲授《工程结构学》、《建筑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课程,曾招收多届硕、博士研究生,后又和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生。承担十几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本人提出的两个断裂力学判据理论,即Rmin判据(塑性区最短距离判据)和T积分准则受到好评。1983年起先后担任教务处长和党委书记,主持学院的教学、教务和学院的领导工作。1989-1997年,担任海南大学校长,主持全面工作,致力于学科建设、拓宽和调整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改善招生结构及生源质量等工作。

  1997-2000年,被选为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主要负责全省民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科学普及工作。同时任海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从事部分教学、科研工作。

黄瑾

  黄瑾(1929- ),江苏启东人,1990-1993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1947年在江海公学学习后,在苏中区党委、华中工委、苏南区党委从事机要工作。1949年5月后在中共宝山县委、金山县委、松江地委任县委秘书、青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地委党校负责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松江师范学校第一校长,华东水利学院系党总支书记、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院长兼常州分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河海大学副校长,1990-1993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长期从事高校党政领导工作,尤其是基层教育管理工作,为河海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主体从河北省邯郸市迁入河南省郑州市新校址、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使其成为中原大地上一所新型工科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评为河北省邯郸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高校优秀党员,河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

  主要著述:参与主编《河海大学管理改革》一书。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设备有偿占用》系列论文获江苏省教委和能源部优秀论文一等奖。

张镜剑

  张镜剑(1931- ),安徽滁州市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生班。后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任教,1984-1993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

  1977年3月至1979年7月受外经部和农业部派遣,到非洲尼日尔共和国任援尼日尔共和国农业技术组主管工程师兼工程小组组长。

  主要贡献:在担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期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并和外校联合培养了一批博士研究生,使学院教师队伍后继有人。由于种种原因,学院几经搬迁。他和全校教职工克服多种困难加快建校进程,于1990年9月在郑州新校实现了第一届新生入学,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院管理上,主张“严字当头”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任职院长期间,坚持参加教学与科研,指导研究生。主持建成的水工结构实验室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特别是其中激光散斑成套设备技术在国内同行中居领先地位。与龚召熊、张光斗等合作完成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中的应用》项目,获1985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项技术已应用于我国安康水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大坝结构模型试验中,为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共节省投资达609万元。负责主持“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制复杂岩基上混凝土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和《岩体结构三维有限元计算中物理力学参数合理选取的研究》,前一项部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后一项获1989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科技攻关荣誉证书,他负责主持的两项“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龙滩成层体系碾压混凝土坝体应力与稳定分析》和《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诱导缝研究》经电力部鉴定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主持“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由于他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述:共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1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和被收入论文集;与同行合作编著书5部。

冯国斌

  冯国斌(1940-),教授级高工,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1993-1998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现为黄委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全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水利电力企业协会理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5-1981年在新疆从事水电站建设和化工生产技术工作。曾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工程师、技术科副科长、厂技术研究室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新疆阿克苏水电站、东方红水电站及新疆化工厂等建设、生产及管理工作。1981-1989年在黄委从事技术干部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工作,担任组织处技术干部科科长,组织处副处长、处长,干部处处长,委直党委委员等.1989-1993年调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任第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除从事正常管理业务外,重点抓了扩建六、七号机的前期立项和机组选型招标工作,使三门峡水利枢纽由原来的25万kw增容为40万kw,同时又在1#-5#机开展了汛期浑水发电试验研究,取得了在多泥沙河流上水轮机及过流部件抗磨蚀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的重大突破,该成果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在学院一班人的互相支持和全员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学院建设初具规模,各项工作走上了轨道。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专业、新学科相继出现,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坚持同广大教师一起开展科研。主持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克修

  王克修(1940-),辽宁省营口市人,教授。1964年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毕业后分配到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作。先后任水力学教研室、水利馆副主任、主任,水利系主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院长,后任正厅级调研员,现退休。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37年里,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水力学和流体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其管理工作。先后参加水轮机暂态速率上升新公式的部分研究工作,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河北省科学大会奖,主持研究超长管道水力模拟试验、冶金部重点工程西石门铁矿人工河道整治试验研究、电力部重点工程黄壁庄电厂水力系统试验研究、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研究等大型课题,服务于生产实践,并因此当选为邯郸市先进工作者和邯郸市优秀党员。有的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林劲松

  林劲松(1940-),教授,江苏省南京市人,1998年6月-2001年4月担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同年留校工作,已从事水利高等教育工作35年。先后在水利研究室从事水文实验研究和科研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1984年以后在河海大学历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总务处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校党委副书记、常州分校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承担水利部《面向21世纪水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面向21世纪水利高校德育目标体系和实施途径”和江苏省《加强江苏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研究。

  主编、参编的著作和教材有:《全国水利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咨询》、《面向21世纪创建一流分校》、《高校工作辞典》、《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回顾与思考》、《形势政策问答录》等12本。其中《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一等奖。公开发表的论文有《浅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加强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面向21世纪高校德育目标体系的探讨》等20余篇。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常州市统战工作先进个人。

朱清孟

  朱清孟(1958— ),河南邓州人,副教授。2001年4月-2005年7月担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 1983年7月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南财经学院工作。在财经学院工作期间,从1988年2月起,先后任院学生处副处长、处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院长助理,院工会主席等职。1997年8月调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2001年4月调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3月—2004年1月,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5年7月调任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先后主编和参编了《党课教程》、《法律基础教程》、《管理心理学》等多本教材和专著;结合学习理论和本职工作撰写了多篇学习体会,先后在《中国改革》、《高校理论战线》等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其中,《切实加强党委对改革的领导,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一文先后荣获“中南高校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领导干部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文获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举办的“河南省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了“河南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主编的《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一书已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论坛


  年华似水论坛,为白鹭论坛之后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论坛(BBS),以“建设华水理性沟通平台为宗旨”,打造真正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区论坛。


华水家园吧


  华水家园吧,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贴吧替代吧。目前华水最大的非官方网络社区,华水学子可在此自由谈论以及获取最新校内外资讯,以及认识更多校友,还有及时获取校友的帮助。


校歌


  我们是未来的水电建设者

  嵩山北麓,黄河之畔,中原绿城有我们可爱的校园。

  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开发水电是我们的志愿。

  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向前。

  我们想的是兴利除害,爱的是水库电站。

  我们是未来的水电建设者,事业可爱,前程灿烂。

  嵩山北麓,黄河之畔,中原绿城有我们可爱的校园。

  求实创新是我们的校训。面向世界是我们的誓言。

  团结友爱刻苦攻关。在科学的高峰奋勇登攀,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把青春奉献。

  我们是未来的水电建设者,事业可爱,前程灿烂。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高校网址:http://www.reader8.com/exam/gaoxiaowz/  欢迎您再次光临读书人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