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校简介 >

西北民族大学怎么样

2011-09-23 
西北民族大学怎么样

西北民族大学怎么样


学校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西北重镇兰州市,校园占地2880多亩,教职工1500多人,现有56个民族在校生22300多人。学校现设有59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2011版)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

  ☆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

  ☆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高校

  ☆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高校

  ☆两次荣获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国家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于1950年8月成立时为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其中学校拥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人。学校现有56个民族在校生21000余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59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藏、蒙古)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5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0余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5人;全国“千百万人才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人才工程人选6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5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的教师40人,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和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建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1项,国家教改项目6项,省级精品课程21门。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51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50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1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项目252项;出版专著614部,发表论文8255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24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05余项。学校研发《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国际期刊指南刊物,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两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俄、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八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15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外教和近400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李铁映、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办学历程


  岁月如歌:时光飞逝,日月如歌。  西北民族大学

蓓蕾初绽:

  (1949年8月—1951年3月)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不久扩大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1950年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为第一任院长。

  建校初期学校远离城市、偏远闭塞、教学设施十分简陋,物质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无办学经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春闹枝头

  :(1951年3月—1957年7月)

  从1951年3月到1957年7月,是该校承前启后、蓬勃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在此期间,学校根据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设立了教学和科研机构,健全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到1957年,学校先后设置了政治系、语文系、司法系和畜牧兽医、军政干部、师范、医务、文化等教学班级,有16个民族学生2166人,教师干部人数发展到455人,各类图书资料达到11万册,共计培养政工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4500余名。学校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北民族大学

几经风雨

  :(1957年7月—1965年12月)

  学校在曲折中前进,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队伍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图书资料建设也有新的进展。由于时值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学校正常发展的势头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系科和专业陆续停办。

横遭摧残

  :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学校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直至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才得以恢复,但复办工作举步维艰,进展十分缓慢。到1976年底,全院仅有在校学生616人,教师106人。

再度芬芳

  :(1976年10月—1990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加强了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充实了系(科)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恢复和增设了新的专业,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此14年中专业设置增加了33倍,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28倍,专业教师增加了17倍,实验室增加了48倍,教研室增加了7倍,学校的规模已经接近“文革”前的水平。?

  到1990年底,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500余人,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已初步发展成为一座拥有文、史、政、经、理、农、医、艺各类学科的9个系(部)共11个专业的多学科的高等学府。

硕果累累

  :(1990年—1999年)

  10年来,学校从加强校风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着手,提出教学上质量、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上水平、管理上轨道的“三上工程”。以“西北”、“民族”为实施教改战略构想的依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瞄准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前沿,进行专业改造和学科建设,制定并实施了4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发展成为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了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快速发展

  :(1999年-2004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的步伐加快,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教学改革成绩斐然, 思想政治工作喜结硕果,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对外交流日益扩大。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从创办初期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专业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合格人才,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硕士、预科、职业技术、留学生协调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和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及管理制度。一座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已巍然耸立于世人眼前。  西北民族大学

二次创业:

  从2005年至今,新任校领导班子本着“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崭新理念和办学思路,真抓实干,抢抓机遇,提出了要“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助人成功”的十六字口号,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现在全校上下正齐心协力,着力打造西北民族大学的新精神、新气象、新未来。


党建工作


  学校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从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已形成有特色、有制度、有成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今年,学校被授予“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2006年5月,学校被评选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校已经成功开展了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十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每年都有新形式、新内容。

  根据该校民族学生众多,有城关和榆中两个校区的新特点,以切实推进“学生工作六进公寓”(即辅导员、班主任进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学生会组织进公寓,学生社团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校园文化活动进公寓)为工作重心,为学生创建和谐家园。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4人,生师比为15.97:1;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3.7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 53.36%。近三年,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为40.58%,41.19%,53.36%。学校教师来自国内外100多所大学,外校毕业的占总数的76.85%,其中,毕业于重点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占40%左右,学缘结构良好。


本科教学


  学校校园面积约1183000.46㎡(1774.41 亩),生均77.96㎡;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75426.13㎡,生均18.15㎡;学生宿舍面积148113.25㎡,生均9.76㎡。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设有5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近三年,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为2187.48万元、2393.94万元、3932.11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比例分别为31.57%、25.68%、29.67%;建立了10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51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50万余册,电子图书71万余册;城关校区图书馆阅览座位660个,榆中校区图书馆阅览座位290个,合计950个;馆舍面积城关校区图书馆7000㎡,榆中校区图书馆8060㎡,合计15060㎡(不含在建图书馆49000㎡);数字图书馆拥有百兆主干计算机网络、12台各类PC服务器、36TB海量存储、20余种数据库,建成了专用信息传递网络平台。


科学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校园景色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重点科研项目41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3项,国务院其它部门的科研项目90多项,地方政府科研项目91项;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4000多篇,被SCI、EI、CSSCI等收录280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4项,省部级奖励19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取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校园文化


  学校加强了以科技学术、文化艺术为龙头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以科技学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为三大支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已形成了“校级出精品、院级出特色、社团做普及”的三级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体系。

  学校连续十一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辩论队连续三年获全省“金城”大专辩论赛冠军。

  通过举办“民大之星”杯辩论赛、十佳歌手大赛、“CBCA”篮球赛、演讲比赛、舞蹈大赛、话剧节、诗歌朗诵赛、书画大赛、摄影展、DV大赛等成届次的品牌活动,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举办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校园文化活动50余场,各类活动参与人数共计85000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大学、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Hyclone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办学或科研合作;学校通过国家公派、校际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有计划地派遣了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和开展科研合作165人次;聘请美、英、瑞士等国高校的专家41人次来校举办学术讲座88场次;成功举办了四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70多位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展览会,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


领导关怀


    江泽民与学校代表交谈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李铁映、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都曾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江泽民、胡锦涛、贾庆林都曾接见并同该校代表交谈,询问该校改革和发展情况。


办学特色


  在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传承和发扬“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在艰苦条件下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理念,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培养了一批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各少数民族合格人才,造就了一支立足本职、不计条件、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为西部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社会服务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学校地处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办学异常艰难。为了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实现自己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经过几代人不断发扬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我超越,汇聚凝练了各民族的优秀品质,逐步形成了西北民族大学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地精神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


学者风范


    西北民族大学学校汇聚了一批敬业乐群、德艺双馨的良师:有格萨尔学泰斗王沂暖、蒙古学专家谢再善、藏学专家才旦夏茸、突厥学专家李国香、著名“九叶派”诗人唐祈、古典文学专家孙艺秋等蜚声海内外的先贤时哲。

  博导风采:

高瑞教授:

  高瑞,藏族,1946年生,甘肃省夏河县人。原中共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现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藏文文献学。

郝苏民教授:

  郝苏民,回族,1935年生,宁夏银川人。1954年12月毕业于该校语文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北民族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民族研究》主编。主要从事人类学、民俗学、蒙古学研究。

多识教授:

  多识·本舟宁洛,藏族,1936年生,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人。1952年参加工作,现为该校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藏语文传统学科,藏传佛教。

王兴先教授:

  王兴先,汉族,1936年生,甘肃临潭人。1963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该校格萨尔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格萨尔学,史诗学。

于洪志教授:

  于洪志,山东龙口人,1947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主持课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实验语音学、现代语音技术。

斯琴孟和教授:

  斯琴孟和,蒙古族,1960年生,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现为该校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主编。主要致力于北方游牧民族及蒙古族民俗、民间文学研究。

郭郁烈教授:

  郭郁烈,汉族,1961年生,甘肃省会宁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武汉大学文艺理论助教班修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现任该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少数民族审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金雅声教授:

  金雅声,蒙古族,1955年生,内蒙古通辽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处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中国青年语言学学会副秘书长。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现任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赵德安教授:

  赵德安,汉族,1959年生,陕西人。兰州铁道学院研究生,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博士。现任该校校长,教授。为博士和硕士开设“岩土与地下工程锚固分析”课程;为本科生开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特种结构”等课程.

兰却加教授:

  兰却加,藏族,1956年生,青海同德人。1971年参加工作,现为该校格萨尔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格萨尔学,藏族文学。

  杏坛名师:

  周大正,汉族,该校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获“首届甘肃省高教名师奖”、“甘肃省高校精品课程奖”。创作和发表美术作品数百幅,数十件作品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获奖,多次举办个人美展,多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曾出版个人画集和油画集。

  华侃,汉族,该校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发表相关专业学术论文近50篇,译著8部(部分为合著),编著的《语言学概论(藏语)》、《安多藏语口语词典》、《藏语安多方言词汇》等专著,成为民族院校藏语专业的通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四项。

  玛·乌尼乌兰,蒙古族,该校蒙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首届精品课程和校级首届名课主讲教师,西北民族大学“十佳”教师之一,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曾先后讲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十门课程,出版专著和教材十四部,发表论文九十五篇,荣获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奖和荣誉奖三十次。


校友风采


    石宗源石宗源,回族, 1968年毕业于该校政治系。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原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十七届中央委员。

  潘登科,汉族,1995年毕业于该校畜牧兽医系。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猪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吴海鹰,回族,1982年7月毕业于该校政治系。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现任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当选“宁夏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当选全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路兰生,汉族, 1959年毕业于该校语文系维文专业。翻译了文革后第一套民族师范类维文教材,填补了民族师范维文教材缺乏的空白。获“曾宪梓教  万玛才旦在电影节上育基金会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二等奖”,新疆自治区民族团结“双先”荣誉称号、 “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同时还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曾专门登载其先进事迹。

  沙靖轶,回族,1986年毕业于该校医疗系。长安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大区经理,深圳龙岗健华医药有限公司地区总监,正大财务公司和正大制药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总经理,步长集团常务副总裁兼总经理。

  万玛才旦,藏族, 2004年硕士毕业于该校藏语言文化学院。编导影片《静静的嘛呢石》获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新潮流特别奖、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奖、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第8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大奖。现任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2007年完成影片:《寻找智美更登》(故事片)、《嘎陀大法会》(纪录片94分钟)、《桑耶寺》(中国名寺高僧系列纪录片60分钟)

    琼雪卓玛,现代派、藏族著名女歌手,她的歌曲爆发力强,属于偶像派加实力派,能自己创作歌曲。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舞蹈系。在藏区和在内地深受大家的喜爱。成名作:《走出喜马拉雅》、《黑氆氇》。她不同于其它演绎西藏歌曲的歌手,她的音乐并不是单纯的藏谣民歌,有着流行乐的时尚唱腔。虽然她来自高原,但是她的音乐如同她本人一样,走出了西藏。你能从她的声音里听到很多故事,亲情的、友情的、爱情的故事,还有关于她的家乡的传说。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琼雪卓玛,自幼受从事文艺工作父母的熏陶,从小便喜欢上了唱歌跳舞。9 岁考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舞蹈,多年的童子功为她打好了坚实的舞蹈功底。在学生时代又表现出唱歌方面的天赋,1992年第一次登台参加校园歌手比赛就获得了一等奖,那时的琼雪开始崭露头角。1997 年她来到北京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在那里琼雪接触到了欧美的流行音乐,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她开始慢慢的琢磨、不停的练习。在借鉴欧美歌手演唱风格技巧的同时,加入藏族歌手特有的声音表现力,琼雪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走出喜玛拉雅》―民族与流行的完美结合,真真正正的改变了琼雪。歌曲的名字乍一听来似乎是首西藏题材的民歌,但当你在完整欣赏琼雪的演绎以后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以西藏为背景的流行歌曲,轻松跳跃在民谣与流行 R&B 之上,真惊叹琼雪竞能用如此现代的唱法演绎这首歌曲。


远景规划


  学校2006年颁布实施《西北民族大学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并制定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三个专项规划,构成了学校完整的发展规划体系。

  蓬勃发展中的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在解放大西北的炮声中孕育,在新中国的阳光里诞生。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不久扩大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北民族大学与祖国同呼吸、和民族共命运。在经历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探索起步、奋起直追、快速发展的创业之路后,如今,一座优势和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已巍然耸立于世人眼前!

  学校现有2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育人是一所高校生存的根本,创新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

  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长大”变强的西北民族大学着眼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立足于新世纪拓展办学的实际需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兰州市榆中县购地1386 亩,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新校区基本建设,实现学生入住,使校园占地总面积达到2880亩,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校建有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196万册,其中,有不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孤本和善本书。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舒适的生活条件为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同学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是办学和创业的导航灯。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人才观、质量观统领学校工作,为创建和谐校园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思想保证。

  成功往往体现在细节当中。民大对民族人才培养的宏伟设计,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得到了以一贯之的实践,并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学校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格萨尔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0门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又制定和实施了《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着力加强已有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学校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实践“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学校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教学、科研急需人才,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1人,教授副教授391名,有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6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14人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为甘肃省教学名师,5人为甘肃省优秀专家, 37人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由1997年6.9%上升到2007年的53.36%。

  工作变成事业,是一种执着。责任变成爱心,是一种境界。西北民大教职工对民族人才培养的热爱与执着,是她之所以教泽绵延、惠及数代,成为各民族学子向往的殿堂的主要理由。

  这里汇聚了一批敬业乐群、德艺双馨的良师:有格萨尔学泰斗王沂暖,蒙古学专家谢再善,藏学专家才旦夏茸,突厥学专家李国香,古典文学专家孙艺秋等蜚声海内外的先贤时哲;有新一代藏学专家多识、高瑞,格萨尔学专家王兴先,民俗学专家郝苏民,藏文信息技术专家于洪志,岩土隧道工程专家赵德安,以及斯琴孟和、郭郁烈、兰却加等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是民大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

  科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认识和发现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而且为人类的实践寻找到了最有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西北民族大学重视科研的历史传统在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坚持和发扬。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服务社会,学校先后专门设立了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等4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建有60个教学实验室,其中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为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电子材料和口腔医学实验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求效益”,突出“西北”特色和“民族”优势,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计算机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9个子系统,填补了国内现代藏学信息研究的空白,其中有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由该校主持编撰和出版的《英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被誉为敦煌学界文献整理的“第二个里程牌”。

  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41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4项,省部级奖励190项。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4000多篇。

  “邃密群科济世穷”。为了让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社会,西北民族大学的科研人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为科研工作汲取养分,为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与美国海克隆公司合作成立的中美合资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规模生产动物血清系列产品,目前已成为国内动物血清系列产品的四大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

  学校编辑出版的《西北民族研究》,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美国ULRICH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之一;《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汉文哲社版)是国家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百强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高水平的研究也扩大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影响,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学校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威尔士大学东北学院、威根里学院、韩国庆熙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德国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同数十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学校成功地举办了四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接收了400多名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木铎金声,笔墨生香。西北民族大学57年积淀的丰厚人文底蕴,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学校组织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和竞赛浪浪相接,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校园活跃的50多个社团协会,使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莘莘学子向着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目标迈进。在金城大专辩论赛中该校连续三届夺得冠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CCTV”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该校学子都捷报频传、为校争光。

  遍地桃李、满园硕果。今天,西北民族大学的8万余名毕业生洒向祖国广袤的土地,象一粒粒饱满的种籽生根、开花、结果。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长江两岸,到处都有西北民族大学学子的身影。他们扎根民族地区,辛勤耕耘、建功立业,为母校“西北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这一光荣称号增光添彩!

  六十年载创辉煌,春华秋实焕新颜。西北民族大学的全体师生正踏着时代的强劲节拍,朝着绘就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

  学校最近几年发展很快,2栋宿舍楼十层新建成,大型图书馆也即将竣工,西北民大近几年人才辈出,也引进了大量的人才,经过了60周年校庆,西北民大正蓬勃发展中,也逐渐地与国际大学接轨!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高校网址:http://www.reader8.com/exam/gaoxiaowz/  欢迎您再次光临读书人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