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校简介 >

重庆理工大学怎么样

2011-09-23 
重庆理工大学怎么样

重庆理工大学怎么样


学校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成立的兵工署第11技 工学校 ,因附设在21兵工厂(即今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理工大学故简称21厂技校,对外化名为“士继公学”,虽然被其公开称谓为技校,但实际并不招收技工,而是为国民政府秘密培养现代兵器工业设计管理人才。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先后为保密需要,变更为代号5077的兵工厂,负责研究坦克与装甲车、导弹基础控制技术等,5077这一个代号伴随重工走过了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学校的一个代名词,校内有5077 BBS、5077校会等等。后逐渐解密,向工商类方向发展,先后更名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和重庆工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院校。

    校徽学校是重庆市确立的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目前,各类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700人。目前该校以工科、经济管理和基础工科学较强,尤以汽车工业学科、传动技术、热力 发动机技术、变速器技术研究在国内领先。该校在汽车设计、热力发动机和汽车悬挂系统研究领域为国内标杆学校之一,先后有轻型武器设计制造研究所,与长安福特汽车、铃木、马自达、本田合资成立的重庆汽车研究所和国内首个CVT钢带无级变速研究所,履带装甲车研究所等。该校有培养专科、本科、研究生能力,为重庆市学士学位、研究所正、副研究员职称授予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高师硕士等学位授予点,并有多个军队管理的重点专业。现为重庆市政府与兵器工业部(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管理的普通高等院校。


校园风景


  


重庆理工大学(5张)  图书馆  水体中心  静心桥


历史沿革


  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院校,兵工系下属的传统四大校之一。其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成立的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因附设在21兵工厂(即今长安集团),故简称21厂技校,对外化名为“士继公学”。当时任第21兵工厂(现长安集团)厂长的李承干中将(1888-1959),同时兼任士继公学校长。

  1950年4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批准更名为21厂工业职业学校,同年9月更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工业学校。此后又先后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切专业并入该校。1960年3月,学校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

  1965年4月,改建为重庆工业学院,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1969年,学校改为工厂,工厂代号为五○七七厂、第二厂名定为国营七一仪表厂。成为兵器行业在西南地区的高新武器研制基地和技术骨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基地。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撤厂复校,定校名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其后,学校先后隶属于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委、机电部,从1991年开始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9年5月,学校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

  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该校;同年,在重庆市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该校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为即将筹建的“重庆理工大学”。2003年,学校以优异成绩被国务院学位办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9月,占地面积1700余亩的花溪校区正式启用,首批入住3500名学生。

  2009年2月,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的有关规定,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的专家评议,重庆工学院获得通过,改名为重庆理工大学,并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公示.准备挂牌。

  2009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同意重庆工学院更名重庆理工大学。


70年校庆


今日重理工

  七十年峥嵘岁月光阴流转,七十年精彩华章薪火相传。2010年11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将迎来她的七十岁华诞,从绿瓦楼前到花溪河畔,岁月如歌,征程漫漫。今天的重理工,以她卓越的风姿,屹立在两江汇合的山城重庆;以她靓丽的风采,展示着重理工人的骄傲与梦想;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培养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重理工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坚定沉稳的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相信重理工在未来岁月里的每一个瞬间都更加精彩!

70年校庆标识

    70年校庆徽标校庆徽标的主要设计元素来自校徽的演变,将校徽中央的图案演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炬,表示继承和发展,表达的是一种薪火相传,一种重庆理工大学文脉与精神的传承。同时,火炬和蓝色的跑道构成数字“7”和“0”,表示重庆理工大学已有70年办学历史,已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跨越了70年,并且在不断地追求卓越。整个标志设计巧妙,富有动感,成为70年文化精神的一种象征。


发展概况


办学基本条件全面改善

  学校总占地面积1945亩,校舍建筑面积66万㎡。现拥有固定资产1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230万册(含电子图书);拥有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170余个。宽带校园网是重庆教育城域网四大主节点之一,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运行良好。

教师和学生规模逐步扩大

  学校面向全国32个省市招生,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


校园风景(20张)、专科(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现设有18个学院、49个研究机构。拥有教职员工近1700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含正高级职务140余人、副高级职务近40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近600人;另聘有教授流动站进站院士8人、专家(兼职教授)80余人、外聘教师140余人。目前,各类在校生2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700人。

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目前,学校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拥有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授权点、1个会计硕士授权点、1个资产评估硕士授权点、6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及6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个。

科研实力增势强劲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自2006年以来累计承担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4600万元。近四年来,教师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9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200余部;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450余项。同时,科研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奖励76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3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表明,近四年我校在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排名中一直名列前100强。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自2003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累计获得全国性和地区性奖励210余项。尤其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14名、重庆地区高校第一名;2004年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并荣获“中国赛区最佳组织奖”等等。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长期在重庆地区高校中名列前茅

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学校办学思路灵活、办学特色鲜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结论,成为重庆市率先获此殊荣的市属高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俊九以及重庆市党政领导等先后莅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及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4年,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率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学校视察时指出:“重庆工学院是全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之一。”。2010年,学校七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寄语我校:“回首七十年,成绩卓著;未来七十年,更无可限量!望贵校越办越好,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要让咱山城人民因有个重庆理工而自豪!”


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贯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产学研为特色,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突出为兵工和地方经济服务,以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和教学转化的“双转化”为导向,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近五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教师的努力,科研工作年年有突破、年年有亮点,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根据2003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的研究结果,重庆理工大学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在全国619所院校中排列第225名,在重庆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园活动剪影(12张)

  2003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2.8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8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180余部;申请国家专利314项,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199项,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13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奖励76项。近年来,科研成果先后转让或被采用17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近8亿元。  学校已获教育部批准建设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有1个科技部批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2个校级后备重点实验室和2个校级后备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2个校级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建设集团、重庆大江集团、重庆汽车研究所、重庆宗申集团、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美国MSC.SOFTWARE公司、韩国TOP R&D研发公司等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进行科研合作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的内容覆盖了理、工、管理、经济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特色。如我校的车辆、材料、电子、会计、经济、管理等学科在重庆市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车辆学科,始终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瞄准汽车摩托车这一重庆市支柱产业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重庆市“十五”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促成了重庆汽车学院在我校的成立。

  今后,学校的科研工作将继续贯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产学研为特色,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突出为兵工和地方经济服务,以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和教学转化的“双转化”为导向,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


花溪校区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是为适应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要求而规划建设的一所崭新的大学校园。她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李家沱组团内,坐落在美丽的花溪河畔,背靠真武山,西临长江,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花溪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棠院士担纲设计,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近期规划入住学生规模1万人,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密度为10.8%,绿地率为63.4%,建筑层数为4-6层,容积率为0.54。规划设计方案立足于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充分利用与保护,配合重庆地区气候特色,在朴实、理性的建筑形式中融入高技术和重庆山地建筑的特色,力求做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

  园林景观设计由国内一流的北京林业大学北林地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院中标完成。设计方案以校园原有自然地貌为基础,通过特异空间形态分析和专类系统梳理来构建合理的绿地景观布局。尤其是公共教学楼中心水体景点使校园绿地景观动静结合,教学楼、学生公寓庭院绿郁葱葱,整个绿地景观对校园氛围的烘托体现出整体性、生态性、可展示性的特点。

  花溪校区将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四期进行施工建设。2004年6月,花溪校区建设正式开工。经过1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公共教学楼和印刷中心组团,学生公寓第一、二组团,第一学生食堂等三大主体项目,以及水电气工程、弱电工程、园林景观工程,校园道路管网及运动场工程等,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现已入住了3500余名本科学生。二期工程主要包括校行政楼,第一、第二实验楼,学生公寓三、四组团,学生第二食堂,体育馆及游泳池,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于2006年下半年完成(现已完工)。

  二期工程完工后,学院将根据校区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实施三、四期建设项目,逐步完成花溪校区建设任务,力争把花溪校区建设成为质量一流、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计新颖、生态和谐,在西部地区具有可展示性的大学校园。


现任领导


  校党委书记: 刘全利

  校长: 朱新才

  副校长:石晓辉、张新益、杜华、张威、张晓洪

  校党委副书记:李国

  纪委书记:冯跃林


院系设置


  光电信息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汽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会计学院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学部

  商贸信息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重理工地址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 地址:重庆市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 邮编:400054

  重庆理工大学杨家坪校区 地址:重庆市杨家坪兴胜路4号 邮编:400050(已经搬迁)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高校网址:http://www.reader8.com/exam/gaoxiaowz/  欢迎您再次光临读书人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