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资讯 >

轻松考取教师资格证

2010-12-09 
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每年由于教育心理学成绩不达标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有很多,所以考生在温习的过程中要留意温习的方法和策略。
推荐阅读:

  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灵活性等特点。考查的内容往往是识记性质的.要求考生从4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这类试题一般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表面看似轻易,但若不留意审题,特别轻易失分。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应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选择题所占分数较高,是考生得分的关键,不能在这部分失分过多:

  (二)填空题

  填空题也是识记性质的,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知识的牢因程度。填空题要求所填进的内容一定要正确、简练。在这一部分考生没有选项可选,没有蒙混过关的可能,考生不仅要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能正确地写出来,错字、别字不能得分。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要做无用功。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花费太多时间,究竟这一题目所占的分数未几,可以把剩下的时问集中到大题上往。

  (三)简答题

  这种题目一般来说不应答得过长,只要把主要只是点写上,稍作展开即可,但该留意的是,这种题目一般来说不应答得过长,只要把主要知识点写上,稍作展开即可,但应该留意的是。知识、点一定要回答全面,由于这种题型一般是按照知识点来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对某个题目大概包含几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另外,答题时一定要留意条理清楚、字迹工整,最好用序号标明,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做此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无穷制地拖延,究竟后面还有更大分值的论述题。对自己暂时回忆不起来的内容可先跳过往,等论述题答完之后再返回来作答。

  (四)论述题

  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能力,这类题目比较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清楚,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捉住关键的知识点展开论述,捉住了知识点往也就捉住了得分点。同样,此题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要留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假如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同一,语言要精练。

  答题的顺序依个人习惯而定,只要能保证在150分钟内答完全部试题即可。假如碰到不太熟悉的题目,一定要冷静思考。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要作答,而且要借此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只积累程度,无论如何,不能出现漏题现象。

  机遇总是留给有预备的人!只要考生在考前认真温习,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并非难事。在此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考的经典理论

  华图招教考试辅导专家提出几种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考的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回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假如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进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四周事物的需要,要求把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题目和解决题目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进步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进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进步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进步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进步;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由于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实,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丈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目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

  内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服从规则,以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定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定好坏;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看待行为有尽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题目;5)赞成重办,以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气力(上帝)的惩罚,所以以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真个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是:1)以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判定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定,不尽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主张对出错误者的惩罚较温顺和贴切,帮助他们熟悉出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六、斯坦福-比奈智气力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气力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气力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先容,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温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