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0-10-19)
如何把中医药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翻译成现代生命科学能够理解的“语言”,是中医面临的紧迫任务.
近日,在第十一届全国血液学会议上,陈赛娟院士报告了一项最新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直接作用于CBL基因,这就意味着,三氧化二砷同样可以应用到与此相关的肠癌等多种肿瘤。
砒霜通常被认为是“毒药”。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如今被血液肿瘤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里程碑式药物之一。原因在于,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进而用现代医学方法阐释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很多人往往以某个单一成分是否有毒来判定中药材是否有毒,这是欠科学的。
其实,中医对中药毒性早有认识。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在中医里,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都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中医临床上用“毒”之妙,在于增效减毒、趋利避害,中病即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合理使用就可以规避风险,毒性在相当程度可以克服的,且能变害为宝。如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反”,“七情六合”,还有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等。此外,有毒中药可以通过独特的炮制方法减毒。如生半夏有毒,但用生姜、明矾炮制后,其毒性减低,止呕效果更好。可见,中药的“毒性”恰恰是其一大特色,如果完全无“毒性”,恐怕疗效也就衰减了。
当前,如何把中医药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翻译成现代生命科学能够理解的“语言”,是中医药面临的紧迫任务。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机理的阐明,为科学解释中医治疗提供了契机。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提出,希望能够以砷剂这一成分简单清楚的中药作为研究范例,探索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复方协同治疗、以毒攻毒、祛邪扶正、辨证与辨病等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内涵。
中医要想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只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才能为人类健康创造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