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名师点评2009陕西高考试卷 政治新意不多

2009-07-05 

陕西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李鸿

今年的政治试题总体来说很“平”,很普通,很一般,有新意的不多。

第一,知识考查一般。没有特别重点的内容,都是考生应该把握的一般知识。比如: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税率;个体经济的作用;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事物曲折发展的规律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大代表的职权;国家主席、全国人大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多党合作制度;对外贸易;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国家职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这些知识在考前应该都是烂熟在心了。

第二,考查热点一般。没有保增长、扩内需、促和谐那些人们认为的热门话题。考查的社会热点和生活热点往往是大家平时接触到的家常事,如:公民的纳税意识;低收入群体收入;反季节销售;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小岗村由“分田到户”走上“合作经济”的农村变革;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试题的生活化色彩增强,更向新课程理念靠拢,如餐馆消费索要发票、小摊贩经营、反季节销售等现象,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小事。

第三,题型结构和难度一般。试题中选择题共48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各4道题,各16分。36题是一道政治学科内的综合题,占32分。39题的最后一问将历史与政治结合起来,12分,问法也比较传统。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没有特别难理解的,没有太偏、深的问题。两道计算题商品价值的计算(24题)、税率计算(25题),只要原理清楚、概念明白就不会失分。

第四,试题亮点也一般。试题相当平稳,没有特别惊人之处。第36题。这是一道政治学科内的综合题。题目围绕北方特大旱灾这个主题,给考生提供了人民群众抗旱救灾、国务院颁布抗旱条例、旱灾缘由等3组材料,要求考生回答4个问题。前两问是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3问从政治常识角度谈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救灾职责、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第4问则是从哲学角度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这道题的知识和观点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出处,只要考生考前做到了回归教材、熟悉考点、审题到位、关键词抓住了,是不难作答的。最后一题39题是关于近代资本主义“三角贸易”问题,属跨学科的题目,仅在第6问涉及了政治学科问题,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非常传统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有的试题的考查点有重复之处:28题(信心的作用)和31题(正确决策)均考查意识的反作用;26题(小摊贩)和32题(打工者)均考查低收入群体问题;29题(自然灾害)和38题(北方旱灾)均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李鸿,陕西省政治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硕士导师、兼职教授,省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市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学政治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陕西省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高考、中考研究及试题评论专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