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文科综合 >

北京名师详解文综试卷 预测课改后命题趋势

2009-07-05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高考昨天已经全部结束了,很多考生非常关心到底考得怎么样,我们的卷子,老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分析,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人大附中的三位老师,请他们为我们解析一下今年高考的文综试卷。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位老师,坐在我旁边的是人大附中的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欢迎您!

各位网友,各位同学,大家好!

旁边的这位是人大附中地理高级教师刘立凡老师,欢迎您!

同学们好!

坐在旁边的是人大附中的政治特级教师闫长珍老师。

各位好。

非常欢迎三位老师今天能够来到跟网友一起探讨这次高考文综试卷的一些情况,另外我也知道三位老师昨天看到了我们北京市文科综合的卷子,也对其中的一些题目进行了一些分析,我们的考生非常关心的是,虽然他们通过一些渠道可能已经看到了卷子,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对了答案,但是对其中某些题目搞不是很清楚,三位老师能不能就自己看到这个卷子以后认为的一些重点的题目或者是考生容易出错的一些题目跟大家进行一下讲解和分析。

总体上来看,这份历史题跟往年相比,稳定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个试卷的两个大的部分,选择题部分和主观题部分相对来说选择题部分我自己的个人感觉比去年要容易一些,主观性试题部分,应该说不会比去年更难,而且今天上午我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试题答案,我觉得这个答案可以让我们做老师和做学生的们感到非常放心,答案非常准确。我们可以判断今年的历史题阅卷误差肯定会小于往年,这些答案基本上出自教材,而且一点一点非常明确,这个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可能那种模棱两可或者是拿不准的题会比较少。

因为往年我们老是担心题出得不错,答案能不能阅卷的时候很客观呢,今年这一点,我们觉得完全可以放心。

:也就是说存在争议的题基本上没有。

对,控制得非常好。

刘老师,您觉得我们这次地理的命题有什么特点?

这次地理题跟前两年相比从选择题的角度来讲,可能猛一看觉得可能风格不太一样,但是从做的感觉来讲,从学生反馈来讲,应该说选择题的难易度比前两年还是稍微的容易一些。

还是稍微简单一点。

对。从综合题来讲,与前两年相比,咱们的出题还是比较常规的,考察的点也都是属于比较基本的,而且正像刚才李老师所说的,在答案的设置上也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清晰、明确。

是这样。

闫老师,您觉得这次政治的命题怎么样?

从卷面上看,感觉比去年稍微容易一点,因为今年可能也在这儿摆着,考生比去年稍微少一点,另外考生特别担心的,而且在模拟的时候好多地方模拟题都出现的一些答案的设置用新课程教材的一些语言,这个在这份试题里并没有这种情况,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思想,但是并没有拿那个做答。这一点是非常对的,非常公平的。所以总体比去年那个题应该说是容易点,但是各有特点。

三位老师看来对这份试卷的感觉还是比较一致的,就是第一,题目的难度相对来说稍微容易一些,另外一个就是答案的设置不会存在那种模棱两可的题目或者是让考生非常琢磨不透的那种题目。

那您三位觉得我们这次的考题有没有那种让您眼前一亮,出得比较好的或者是您觉得考生比较容易出错的,我们拿出来跟大家分析一下。我想这次先从闫老师开始。

因为它总的是旧的课程等于是最后一年,它还是要体现平稳过渡,它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刚才说了跟去年的题相比,去年的题我记得有的应该说是很有资格的一个命题人,别人评咱们北京人的是“大气磅礴”,因为它的背景是选得很宏观的,热点话题,但是考的答案其实还是书本知识,但是今年我感觉这个题不是这个风格,它是细致,但是很流畅,而且这个可能我想它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因为刚才说了并没有拿新课程的语言表述做答案,而是体现生活主题,因为新课程叫这个生活,那个生活,它采用的背景好多是学生身边的事,就是身边的事,不是很宏观,很具体。你比如说它24到26题,它用“蝴蝶效应”这个背景,很多孩子都知道这个“蝴蝶效应”,然后拿它入题,解释一下“蝴蝶效应”是怎么回事,然后考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它考了三个题,一个是哲学,哲学它考的实际上有联系等等,有相互影响这些,还有一个是经济学,这个经济学出的比较好,它也体现了能力。因为你这个政治学科,你要关注现实,所以它出了一个,我也见过很多模拟经济危机的题,但是人家出的还是感觉很巧。25题,美国经济危机形成一条连贯的路径,底下的蝴蝶效应是连着的,然后给你1234,让你排序,这几个影响,然后选出来的结果是融资困难,因为大家都知道,就是说学生应该知道这场危机它是由资金链出问题了,然后资金链断了,融资困难,企业拿不到钱了,企业就倒闭了,企业倒闭了,人就失业了,失业了以后收入就减少,减少以后消费就下降。这样的一个反应,对我们国家的消费资料的进口就减少了,用我们国家说就是外需减少了。你排这个序,谁在前,谁在后,特别符合学生要好好读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哲学角度说,你一个事物跟周围事物一圈套一圈这样的影响,连锁反应似的,他一定要读懂了这个题,这是一个。

另外像26题也是,它还是考金融危机,但是要求学生,因为我们文综命题的第一个能力叫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他必须得解读这个题,解读这个信息,题干说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安全构成的威胁可能来自于什么,因为特别强调,比如说他给的圈1,中美之间贸易额下降,贸易额确实下降了,但是它不符合题的规定,题的规定是对外汇安全构成的威胁。然后是超额发行货币,外汇储备高达1.95万亿美元,一贬值,手里的钱就缩水了。再一个给的答案是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今天上午到学校有学生还问我这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这是4,我们书上有一个考点,中国的外汇储备是1.95万亿美元,但是它不都是现金,都是美元货币纸币,它有的是美国的国债,有的是美国的股票,它有好多种形式存在的,所以它考了那种特别基础的知识,但是又不是直接考,又得关注现实。我觉得他这个题通过题的规定性,然后把基础知识也考了,还有学科学了半天政治要关注现实。这个我觉得出得挺好的。

另外这个题我觉得特别突出的一点,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说我在选项当中我拿一个选项,因为各区模拟的时候都有这个现象,学生很困惑,我们没有学过那本书,话根本没有听过,可是你就不知道对不对,他没有,都是新课程理念是生活主题,实际上我觉得那个新课程它要强调一个知识和生活逻辑的统一,它这个特别体现了,比如说好多题的背景都是选生活,比如说公交车的问题,因为北京自主命题还有地方特色,北京就是要引导你出行坐公交车,然后29题出了这么一个题,信息有文字,底下有图形、图表有数据,他给这么一个图形,学生得会看,而且又考了价值规律最基础的知识,就是价值下降,考的身边的这个事。因为他引导你坐公交。它是那种理念,拿你身边的事,然后又考了所谓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这是它从选择题,另外一个答题也是,因为新课程比如说哲学注一下,往年的哲学学生很困惑,唯物论的角度,辩证法,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辩证法,今年这个题所有的都没有这样的设问,包括选择题包括答题都是哲学知识,哲学常识的角度,我说还是体现新课程的那种理念,因为你那个新课程的教材现在并不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家不分这个,因为你现实生活当中你真正在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看问题的时候谁去分什么唯物论、辩证法,你一定是综合的用,它就是一种世界观,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所以这次他没有刻意的这么分,包括他的答题。

刚才又怕学生,那我到底用哪个,比如说他有一个答题的设问,从哲学常识然后规律相关知识,就是有关规律的知识,那这个又考了,我觉得这个题其实今天到学校,学生问得比较多的也是这个,他其实也考了一个,这个用的这个知识点在他的考试说明分唯物论的旧教材里哪儿都有,唯物论部分也有,辩证法部分也有,认识论也有,这个知识点用我们的话说是它散见在各个章节,然后你要靠你能够解析材料,这个事,你把这个事情,他给你的背景材料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分析这个过程。那你这个事得看明白了,你知道这个背景材料,看懂了,解析明白了,你就知道规律有这么多知识,到底用哪一个。我觉得它考考生读题的能力,也考了你这个知识它有内在联系的都有什么。我觉得像这个题就是它体现的是新课程这种理念,并不是说我做答案的时候我拽两句新课程的话,因为模拟的时候有学生很困惑,我没有学那个书说的话我怎么也说不出来,他就丢分,这个他不至于。

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我就得拿着一份卷子我分出学生的高低来,大学是有层次的,有的题可能就是给清华、北大出的,有的题就是三本的人,会做这个题就做得出来,所以他有那种送分题,就是特别明显的比如说27、28题,就是考一个你通过一个法律立法的目的,这个学生很容易就做对了,28题也是考一个,拿那个当背景,全国人大常委跟全国人大的关系,这个题很容易,也有这种特基础的。从选择题这一点。

另外背景的问题很突出,比方说又有社会热点,大家共同关注金融危机,还是H1N1流感病毒的问题,也有身边的事,也有国家的事。还有一点,因为高考命题它有一点就是说你不能渲染灾害,还有一个命题的公平这个问题,科学、公平价值观的导向,新课程里面特别强调就是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你要有积极的变化。因为模拟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在模拟今年就业有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有多严峻,那这里头,你这个题如果出不好,就给学生造成一个导向,我上大学生干什么。他出了有一个选择题,34题,其实他也是说这个事,但是他说的是团中央还有教育部组织大学生到西部去做志愿者,志愿服务,这样的背景,然后考的是人生观,其实大家都明了,但是我不直接说就业形势,但是你做志愿者,到西部志愿服务,你在这里头体现着哲学道理,其实它考的是人生观部分,你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他是很注意的。

还有一点趣味性的东西。比如说最后那个题,生活在河里的小鱼,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很多年前高考有过这种题,给你一个图,这种题学生一定要看题不能扩大这个图的外延,河里的小鱼生活在河里,它见过什么。很多年前考过一个湖照的影,然后拿这个影和湖的实物比喻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学生如果把它看成是给了一个思想对现实有反作用,单看是对,但是放在这个图,图是静态的,就谈不上反作用,就不能选那个。这个我觉得也是,最后小鱼脑海中奶牛形象生成的特点,特别强调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客观环境在那儿摆着,我觉得出得挺好的。

像政治的38题是分值最高的。

您觉得这道题怎么样?

38题比去年要容易,去年也不是说难,而是去年采用的特宏大的背景,去年38题第一问就被学生打懵了,据说分很低,就是真理标准,但是那个题出的并不是说不好,改革开放30周年,30周年从哪儿开始真理标准大讨论,所以出一个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不为过,但是答案是书上的一小段,等于出来要么是零分,要么是满分,要么就是拿不到分。今年这个不是这个,今年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等于考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当中的一个,这个出得比较好。

另外在设问出了三问,去年五问,今年三问,有有的都点明了用什么知识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性,等于是基本属性,还有就是问到那个财政作用,都特别符合当前的形势,因为你现在财政就是跟民生有关的,就业什么的,这些东西去发挥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些东西,但是它又不直接考科学发展观,他考新增的东西,新增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不是考你这个理论有什么。他考你这个理论的探索过程跟规律,用规律的知识去分析。

我觉得总体今年这个题来看,难度应该说比去年容易,虽然学生说出了考场觉得答得不是那种看着就哗哗写,他要思考,那其实就是对了,因为你就是要选拔,有区分度,但是用功的学生或者是念得比较好的学生看一会儿还是能够做出来,尤其是认真读题的话,这个题的功能应该说都达到了。

我听了闫老师的介绍,我觉得最起码这份卷子的政治部分的命题我个人感觉还是非常巧妙的,就像您说的,它既不是那么难,然后又不会让学生轻易的拿分,要经过一番思考,融入自己所学的东西,然后又结合身边的实际,特别是像您说的它也融合进去了我们新课改的一些理念进去,但是并不是说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说新课改的一种理念融合进去,所以政治的命题听了您的介绍还是很巧妙的,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两个部分的命题,两位老师有自己什么样的感觉?刘老师。

地理这份题,选择题部分稍微有点点风格的改变的感觉,做的时候也是,看了之后,是不是考了非主干的部分,边边角角的内容,出来的感觉好像心里不是特别有数,但是这两天学生看完答案之后反馈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跟学生细谈了以后,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当中的问题。

一个就是这份题反映的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因为我想新课程咱们应该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他怎么去获取知识,他的这样的一种能力。另外他的这样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对于一些比较死板的知识并不是要求说我这个知识会了就行了,地理的地图可以说是地理的一个学科语言,从整个的试卷当中可以说没有一道题是不与图相连的,还不像往年的一些像选择题总是有一道两道可能就是纯文字的东西,而这里边完全都是要求同学能够从图上读出一些内容来。这次考的图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要求还是比较高,其实这也反映了地理学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再有,这次虽然说图比较多,但是从图形类型上来讲,我感觉尤其是选择题这一部分,有三个图还是比较雷同,比如说图二,图三和图五,虽然说它呈现的形式上略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讲,基本上没有脱离坐标图的读图的方法,所以这三套题,学生读起来只要是他有基本的方法,读起来并不难。同时这份试题总体来讲,它的层次要求的梯度其实不是很大,也就是说,你有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的读图的知识,能够从比较细致的角度去把这个图读准确的话,这份题做起来其实是不难的。总体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做的时候可能觉得好象有一点点乱,但是真正做出来的结果应该说总体是不错的。

如果说到哪些题目学生把握起来有一点困难,从我跟学生了解的反馈来看,像这样的题目比较少,其中一道题就是大家还是有一定的争议的,就是选择题的第9题关于海岛开发,这道题学生争议比较大的是A和4,在海岛开发过程当中,这个岛应该怎么去做,A选项讲的是人口容量主要是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限制,从我们教材上涉及到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因素确实是资源条件,如果我考虑的只是资源条件的话,可能就会考虑到选择它。而这道题里边讲到的是受到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限制,对于岛屿来讲,总体面积都不是很大,要是说土地资源确实有限,它会限制环境人口的容量,这是一个因素之一,还是可以这样去考虑的。

矿产资源它应该说是更多的是针对的是工业的生产活动而言的,有些岛屿并不一定说我一定要进行工业的生产,而从岛屿的角度来讲,面积比较小,那么它的河流的数量上、长度上会有一些限制,所以水资源还有生产生活必备的像能源资源,像这些应该说对于它的整个的发展,这个限制应该比矿产资源更大一些。

再有一个D选项这里讲的是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我在跟同学探讨的过程当中,学生就提出来了强风暴雨风暴潮属于气象灾害,这个气象灾害当中确实是有,但是是不是说每个地区,比如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自然灾害,学生在这里提出了疑问,比如说他要是在更靠近赤道的地方,赤道附近是属于无风带的,这个地方的自然灾害就是相对小一些。这个还是相对来讲比较有争议的,但是从排除法的角度做,这道题选择D是最大的,因为作为一个岛屿是比较普遍的自然灾害,可以这样考虑。这道题来讲相对来讲有一点争议,其他的题从争议点上问题不大,切入点有一点点新度,但是它考察的是比较基础的内容,有些知识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教材讲的主要是文字的东西,图形转换应该也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除了图文转换还有就是文图转换,或者说是图图的不同的变形的这种转换,文与文之间的转换,这些内容在这份试卷当中表现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您觉得有没有出得比较好,眼前一亮的题目。

我想这次试卷还是以老课程的最后一年,可能还是以稳妥为主,所以总体试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常规,比较稳的。从综合题来讲,地理题的综合题目,36题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单独的题目,它这几个问题也都是一些比较常规的问法,而且从考点的分散程度上来讲,并不是特别大,所以我感觉这份试卷,当然现在的高考不太追求那种覆盖的率,但是和前两年相比,这次试卷的总体感觉好像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偏少一点,而且有一点点像是与前几次考试的那种有点互补的那种感觉。在有些地方是这样的。

另外它从问的角度来讲都很直接,很少说让学生我看了这个题目我得琢磨半天,我得反复的去看材料,我得反复的去看图才能得出结论,就是这样的题目相对而言是少的。

所以我刚才说过,学生答这样的题目应该是能够很顺畅的出来,不会有太多的那样一种磕绊,另外答案给出来以后,通常给出来答案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不会这个也想答,那个也想答。

综合题的第一道题,归纳旅游资源的类型,有一些同学直接说到了旅游资源的细致的分类上,而这样答的同学,一个,他没有强调归纳两个字,我让归纳的是类型。再有对于图例研究上有一些欠缺,图例给的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还有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两大类其实是很明显的,而学生侧重于强调了人文旅游资源的某一类上,这个就属于它对于这道题的理解上有一些偏差,有一些同学是属于这些情况的,其他的还都是没有。总体来讲还是不错。

也就是说,您对我们地理方面的命题觉得还是比较稳,而且难度也是比较适中,不是很大的。

:对。同时它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我觉得这一点上是我比较赞许的。

刚才两位老师对这份卷子的一些题目进行了分析,我们李老师也等了半天了,底下,您就跟大家分析一下我们这次卷子的历史题。

刚才我已经提到了,总的感觉跟上一年相比,客观性试题,就是选择题明显的感觉到容易了,主观性试题没有必然会变难的这样的感觉,总体上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从这个题目的呈现方式上来看的话,比如说像选择题,非常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题目出得问题都非常严谨,其实像我们的历史学科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地理还不能算,人文学科的题目最容易出得问题就是这道题目的问题有争议,有些争议是必然的,但是也有一些争议肯定是对学科把握得不好,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特点。

这份试卷中,我觉得控制得比较好的就是整份试卷中的选择题,先说选择题,后面的题咱们后面再说,选择题的12道题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有争议的,这个也是北京历年试题中控制比较好的,以前我们北京高考考别的试卷的时候,这种问题有的时候相当多。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虽然这个题目跟去年相比,去年有些选择题还真是有些亮点,给人一看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这份试卷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平实、准确、科学性好,这个本身我觉得也可以视为一种亮点,有时候对于考生来讲这一点反而更重要一些,就像刚才两位老师提到的,最后一年考试,大纲版教材最后一年,尽量的争取一个平稳过渡,可能这个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

因为刚才讲到这个题目难度不是很大,有没有一些很难的题目呢?其实整个的试卷中谈不到,当然相比较而言,还有一些题目可能考生会有困惑,这些题目我们也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总体上讲其实都不难,我们只是从一些比较容易的题中挑出一些相对来说可能错误还容易出一点的。比如说像第14题,这道题目,题目是这么说的,“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就是汉族政权与匈奴的长期冲突,中央政府做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和中远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这道题我自己看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搞错了,下面给了几个选项,我当时第一感觉是,我说张骞着空和昭君出塞这两个选项都应该对。但是后来仔细一琢磨的话,加强了中远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化交流,如果是西域的话,昭君出塞就可以排除了,昭君出塞是正北方向,张骞着空这个是西域。我也听一些同学反映说这道题目我不会做,这是因为他搞不清西边和北边,这个题目其实本身不是道难题,相对来说给学生的感觉可能比别的题目就感觉困难多一点。

这一个点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题区分度会很好,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他是难不住的,所以高考考试也就是要追求一个区分度,题目得有区分度。这个题目样式上并不华丽,甚至可以说相当简略,但是确实让学生得思考一下,而且确实能够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区分不同程度的考生的这么一个功能。这个也就应该说是一道好题目了。

再比如说,这道题目,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商战是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一个概念,这道题目在这份试卷中算是一个特别豪华的题目了。四个选项都采用了原始材料或者说是当事人的陈述,因为整个试卷的题目相当直白,这道题目就是这样的,从我了解的情况对这道题目不少同学感觉到有点疑惑,有符合商战思想的,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商战,这是当时晚清人用的一个概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因为当时中国关起门来,不了解外国的情况,我们的门被别人打开了,我们还是不情愿跟别人交往,基本上都是被动”。商战就是主动跟别人进行经济竞争,搞清楚这个,哪个符合国际经济竞争这个条件,自强之术在于练兵,这个是打仗。十万之富豪有胜百万只劲卒,这个应该看起来就跟商战挂钩了,10万富商出去争比100万只兵的作用大。再看第三个,学习外国的技术造炮制船,还是用武器来打仗。改良社会经济组织,这是经济的社会的政治都有的,现在最恰当的应该是B。

还有一道题目,这道题目从比较深刻的角度考察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从历史文化的背景去探讨这个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比如说像德国在历史上就惹过大祸,做过大事,两次世界大战,它应该说对于发生战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德国的一个学者科恩认为普鲁士在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读题的时候同学们就得明白,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战胜了德意志的其他邦国,由普鲁士完成了统一,这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大战失败打下了基础。普鲁士这个时候战胜了其他的邦国赢得了统一,这是一个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又为后面两次大战失败打下基础,这句话怎么理解,给了四个选项,第一个,德意志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其实不光是旧制度,旧文化,旧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都有。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跟一战而战失败没有关系。德国实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德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并不突出,一战以后它的海外殖民扩张基本上就被压回去了。A项表述是继承了旧制度,意思理解不了,怎么继承了旧制度就影响了二战的失败和一战的失败,其实旧制度就是军国主义的传统,军国主义的文化继承下来了,一再的发动侵略战争,引起国际上的同心敌忾,最后自然就要失败。

你必须知道它的旧制度是什么。

所以像这些题目,总体上讲其实并不算难题,但是在试卷中应该是属于同学们疑惑比较多的问题了。这是选择题部分。

主观性试题,刚才我提到一个特点是,试卷的答案控制得比较好,从问题上讲的话,主观性试题应该说它是属于一个居中的难度,题目也还是比较好看的,难度上也是居中,就是没有一个让人普遍都感觉到难到做不出来的程度,但是也不可能我轻轻松松就能得分,我觉得这个是高考中比较值得认同,比较值得赞许的这么一种程度。而且这个题目在考察上比较隐含的去考察了一些热点问题,这个也是考虑比较好的。因为比如像政治课考热点问题那是天经地义的,就得考热点问题,历史我们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怎么跟热点问题挂钩,这个如果说结合得太直白的话,没劲,有人看太俗,历史上发生一件什么事情,现在有个什么重大事件,我在历史上找一个相应的事件就来考,这个就没劲了。这道题考了历史上的货币金融问题,自然让人联想到现在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又没有出现这个问题,那就是引导学生看一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金融问题,中国在金融问题上跟世界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关联,有过什么样的瓜葛,选择题也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有这么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看起来好像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一细琢磨的话,它还是隐含得考了不少热点,因为像今年,2009年逢9年历史上的事特别多,这是偶然的,没有什么必然性。比如说1919年五四运动,这道题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了建军60周年的阅兵,这是我们媒体曾经报道的一件挺引人注意的事情。在这里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了屈辱的历史,就是日本战了山东,巴黎和会上居然把这个权益认可由日本人占领了,由此就引发了五四运动,虽然没有考五四运动,但是对五四运动的知识你要是不了解的话,这个题答不出来。这样的话,海军建军、五四运动都得到了比较平滑的呈现。

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题跟刚才两位老师介绍的政治跟地理的特点还是有一些类似的,就是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有些题并不是说那么直接的直白的就能答出来,而是要经过思考,就像您刚才说的德国的那道题我要知道这个题的历史背景,我才能够正确的选择题,这也是体现了命题者的一种意图。就是说,我既让这个题目不会让考生无从下手,又不会让考生非常轻易的把它做出来,我想这也是刚才我们李老师所说的,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这样一种理念。

刚才几位老师着重分析了我们这个卷子里各个部分所考的题目有哪些,考生容易出错的,包括自己觉得哪些考题出得还不错,有一些亮点的,我还想请问一下,因为咱们毕竟是综合试卷,它跟单科考试还是不一样的,我想问一下咱们的综合试卷的综合性包括各科的综合性和三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没有什么样的体现?

我觉得综合性,实际上应该说不是真实的综合,我们有的时候私下里说这是假综合,这个其实考生都很明白,我们不用多说,试卷中选择题35道,每个学科分了几道题,比如说35道题,历史12,政治12,地理11,这个就固定了,这些题目,学科之间没法儿发生联系,其实真要是出一个学科之间能够发生联系的题目的话,那倒应该是一种突破了,但是现在这种突破在高考中好像还没有形成。

再往后36、37、38也是各学科说各学科的,现在看起来39、40是综合,但是实际上综合题到了各学科上还是各学科的。比如以39题为例,39题第一问应该是一个政治题,考了一个经济现象,39题第二问,考的是地理。其中第三问这是历史。所以刚才我说的,综合问题实际上这个只能说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综合谈不上。这个恐怕年年考试都是如此,以后这方面要想做有点突破的话,恐怕也很难的。

因为本身这样的题目可能命题就有不小的困难。

它其实上还涉及到一个教材不综合,你综合不起来,除非是是出一个综合教材。但是综合教材是不可能的。

综合题基本上是三科围绕着同样一个话题或者是围绕着同样一个区域,其实还是各说各的话。

就像刚才刘老师说的是一种拼盘,而不是说水乳交融在一起,闫老师,您觉得就单科的这种综合性,是不是有那种体现?比如说像政治可能有经济部分,哲学部分,这些知识点的结合您觉得体现得怎么样?

单科的也是,你像我们的选择题都是这样,拿一个背景,一个背景串出了学科内综合,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政治生活,是这样的结合,就是综合了学科内,比如说一问是经济,一问是哲学,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

文综,刚才咱们说的所谓的综合,实际上也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引出来的,我见过的这种真正的综合,我记得有一年是全国卷,4分,我忘了是哪年,它是历史有一个《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那个,然后我们哲学跟了一个4分,就是你用哲学知识分析它上面那个题《独立宣言》体现的什么思想还是什么原则。

还是分着的,可以把它变成两个序号又分开了。等于是一个问题问了两问。

前边那个是历史,当然历史这个要是不会答,你就不知道分析什么了。北京06好像有一个,红色旅游那一年,说一下红色旅游的优势,你得略知道那儿的人文、自然的,历史的,要不然你不知道那儿有什么资源就不好答,但是那个恨不得都知道。

综合考试包括出命题人包括学生包括老师都要继续探讨,探索的一个方向。关于这套卷子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因为我们现在还有很重要的背景,刚才三位老师也都提到了,就是我们明年北京要进行新课标的改革,这种课改,包括我们现在全国已经有10多个省市已经开始用课改了,今年也开始进行了新课改的高考,就北京而言,明年我们就要实行这个新课改了,几位老师刚才也提到,今年我们的综合卷子里就已经融入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您觉得明年真的实行新课改之后,我们的高考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闫老师。

其实从能力要求上没有变化,因为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就是你必须具备这个能力你才能到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习,这个从现在课改地区看,比如说文综,凡是考文综的那四个能力,新、老一模一样,就是文字的表述上,每一个比如说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三层,文字上几乎都不差,我对比过。这是一个。

我觉得不同也就是在做答案,这个答案的语言它是来自于现在新教材,新课程的模块,老的那不一样了,老的理论性强一点,新的突出生活的主题,理论性差一点。区分是在这儿,但是具体北京的考纲没有出来,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没有出来,等出来再说。但是我想能力要求从课改地区看,那四个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你怎么说,只要是文综,肯定是应该具备这四个能力你才有资格到大学里去学习,我是这么理解的。

刘老师呢?您怎么看。

我觉得从咱们北京地区来讲,因为地理这个学科我了解的我们用的是两套教材,但是课程标准是一个,我想课程标准如果是用到高考当中它可能也会配合着出一个考纲,所以从高考的趋势来讲,仍然是以考纲为依据,和现在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毕竟我们还是一套教材,所以考教材上的一些东西可能在高考当中还会有一些,但是以后它应该说是重点还是从地理学科的特点的角度去考虑,当然有一些地理的基本的概念,一些原理,一些规律,因为毕竟地理它有一部分是理科的成份,它又要讲地球科学,又要讲地球的一些基本的道理,那么这些内容应该说是不变的。而其他的一些像人文方面的,因为现在总体来讲,不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它都是一种案例式的教学,我这个案例可以是五花八门的,无论是哪一套教材,可能我同样的一个考纲的一个要求,课程标准,我出的案例,一个可能是国外的,一个可能是国内的,但是我要求的一些基本的理念,一些基本的分析的方法,这些应该说还是有它共同之处。所以我觉得,新的这种考试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是更多的还是以能力的考察为主,同时它对一些分析方法的一些要求还有一些学习过程的一些要求,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会有更多的侧重,而不是说针对某一个教材的某一部分的内容去设置考试的题目。

李老师,您觉得历史会不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

恐怕最严重的问题就来自于历史,历史这个学科跟别的不一样,政治它就是一个版本,地理,理科成份非常浓,历史是一个人文学科,而且它是一个事实性的学科,对于我们的学科来讲,其实原理并不重要,一件件历史上具体发生过的事情。然后比如说在同一个标题下面,比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同一个标题,不同的人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现在北京采用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的重合的程度其实不高,比如说你现在学的是岳麓版教材,给你人教的题做,能做30、40分就不错了,同样的反过来也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中都不存在这个问题。理科学科,不管你对这个教材怎么编排,就是这些原理,同一个标题下面写的东西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

再就是新旧教材之间的知识差别非常大,新旧教材之间的更新率最高的恐怕就是历史学科,历史学科从课改以来,大概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历史最难,历史问题最大,应该说就下一年的考试怎么考呢?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探讨,一直在进行着摸索,可以说到现在也不敢说心中有数,比如说两本教材,怎么把它打通了,这么多差异性知识,你要说就考它的交集,相同的地方,恐怕这么说体现不出新课改来,教研部门,考试部门都不会认可的。

但是要以一本教材来考,那对那本教材的同学又不公平,怎么样把两本教材的内容柔合到一块儿去,出的试卷是公平的,出的题目大家都能考,谁来考,你学什么教材考这份卷子都不吃亏,这个恐怕需要非常高超的艺术,高超的命题艺术,也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是我们现在感到非常困惑的这么一个问题。

老师应仔细研究新课改后历史考试的变化

您可以有困惑,但是您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您会给他们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因为我们这次访谈毕竟还有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关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首先这个事情处理当然首先得是老师来处理,跟着老师的要求走,这是永远都不会错的,其实我倒是想,现在直接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来可能比对学生提要求更现实,因为学生不可能拿两本教材融会贯通对比,我到底是要对比相同的,还是要把这两本不同教材全部加在一块儿去。作为老师我们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有教学方面的经验,我们就应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从历史学科内部知识本质中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比如说纯粹的知识上的,这个学科或者是这本教材冒出这么一个知识来,那本教材完全没有,我想这种东西很难进入试卷。就是两个知识完全对不上肯定进入不了试卷。但是对于同一个知识,不同的表述,这个不同的表述咱们怎么把它给统一起来,给它揉合起来,这个恐怕是需要老师做的工作。

所以我想老师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把这两本教材打通,把新旧教材打通,然后把教材中的选修本和必修本打通,这三个打通,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

因为我们9月份开始新的高二就要升入高三,也开始进行我们最后的复习,那您觉得老师的这个研究工作大概能在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稍微明确点的这样一个方向?是不是要等我们的考试大纲出来之后?

考试大纲是有。现在北京作为自主命题的市,它要搞一个北京市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只能解决考什么知识的问题,但是两本教材知识如何打通,如何协调,这个实际上是考试说明解决不了的,等到考试说明就晚了,恐怕就是现在正在承担着高二的教学,马上升入高三的老师,其实很多老师,北京市很多区的教研部门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应该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在即将开始的新高三教学中应该说都会逐渐的呈现出来,所以同学们来讲,就是听好课,跟着老师,把老师讲的这些问题理解透了就行了。但是我想理解透了比原来的大纲版的教材理解难度要大。

同学们还是不要太担心,有老师在前面进行研究,然后你就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进行复习。

刚才几位老师也是介绍了我们的新课改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科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看来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历史学科,我们暂且放下我们新课标的这种背景不谈,你们几位对我们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分别学习这几门课程的时候会有一些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是好的方法?我们最后一年的复习应该怎么安排,因为毕竟我们有很多学生马上就,可能他们已经有高三复习的计划和打算了,几位老师可以指点一下。闫老师。

刚才李老师说的,学生从高一学的就是这个教材,所以旧的教材他没有学过,这个问题不大,怎么学,跟着老师走。再一个就是明白,高考是能力第一,不是知识第一。因为我们的政治教材虽然就一个版本,但是这个新教材,正文和辅助文,辅助文特别多,辅助文甚至比正文要多,所以从学生来讲,他既然是能力第一,不是说你光把那个正文知道就行了,辅助文看都不看,不是那样的,因为比如说有的他在正文比如说哲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在正文里讲,概念在辅助文里讲,你要是不明白概念,怎么去说关系呢。另外我觉得老师的责任很重大,你作为老师来讲,你一定要明确那个教材,辅助文有好几类,辅助文跟正文什么关系,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很多辅助文都是题本身,还有研究一下实验区的高考题,然后你研究研究,因为各地高考题还有借鉴,能力要求是一样的,这一点是统一的,课程标准是统一的,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老师备课量,我觉得责任重大。你毕竟你要引导学生,这一点很重要。

刘老师,您谈一下。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讲,我想抓住学科特点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地理学科本身它的综合性很强,而且又有很大的这种区域差异,同时很多地理事物又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一种变化或者说一种规律。在学习,无论是哪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其实这几个特点抓住了,应该说你就把地理的很多内容就能够融会贯通。

再有对于一些基本的规律和理念,就是刚才我说的,地理的理性方面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很多知识和内容真的是要理解的,他理解到位了,他才能够记忆得准确,他才能够看到一些变化的题目和图形的时候他才能够准确把握住关键的所在。所以连且的学习地理,这应该是很关键的一点,绝对不能说,我把这个背下来行不行,你说几条,我背几条行不行,肯定不行。

很多文科学生都会感觉到地理困难一些。

尤其是自然地理,其实自然地理道理学通了之后,一样的题目拿过来都会做,因为我懂道理了,这是今后的考生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再有,地理也需要一些记忆,它的区域性很突出,每个区域,它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它的一些对人文的一些影响,像这些,它也是需要大家有一定的实际的功底的,如果没有这种基本的记忆,对于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于就失去了一些基础。这个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除了这以外,就是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我觉得掌握住了这四个方面,高三地理的这种学习和复习应该说是能够比较顺畅。这几点,可以说是所有地理老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说也是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的,去注意的这些方面的问题。

李老师,您觉得历史应该怎么复习?

刚才闫老师提到了,高考是能力立意。严格来讲,能力立意对所有学科都是一样的,但是历史学科又有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讲,其实是能力和知识应该是高度合一,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是对知识要求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其他学科可能记住一个原理,用这个原理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你知道了事件A,但是你用事件A解决不了事件B的问题,事实性学科,一个一个发生的事情,你得一个一个掌握。所以我们就特别强调了,我们不能说能力不重要,因为这是整个高考的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能力跟别人的能力不一样,从考试的大纲的表述中,像历史学科能力中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说得俗一点就是记下来,按学生的话讲就是把它背下来。当然背的说法绝对是错的,什么叫背呢?把教材上的这句话一字不差的复述下来,历史学科的记忆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我们一般来说,要求同学做到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也可以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是在时间上隔绝的两个阶段,时间上有先后,但是它应该是打通的,第一个层次是一定要形成切实的理解和记忆。高三的学生学历史这门课中大概得拿出60%以上的时间用它来解决对于历史事实的记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能力问题,不然的话,某个学生说,我的能力特别强,我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很强,但是我的事我没有记住,这个事我不知道,你的能力就没有了,没用了,所以知识和能力合一。

然后在知识比较好的能够再认再现的基础之上,你再去把它融会贯通,再用它来分析问题,然后用它来理解一些知识中的共性的问题,再往上升理解到一些历史的规律或者说举一反三的去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是第二步。这两个逻辑上有先后,但是它必须是从底下得贯通,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但是主要的精力还是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认再现的问题,再认再现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后面可以说很多地方都可以水到渠成的。

我看到很多网友在线关注着我们的访谈,有几个网友特别提到了地理,尤其刚才我也说了,虽然刚才李老师说我们的历史可能变化大或者是对能力要求也都比较高,但是对文科的考生来说地理始终是他们一个瓶颈,很想请您着重介绍一下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这一块对文科学生来说有什么好的学习的方法?

其实自然地理这一块就是一个要把它弄懂,真的要用心去想,用心去理解,有的文科考生可能更侧重于什么呢?就是老师,你讲一遍我不会,你再给我讲一遍,你给我讲五遍,讲十遍。其实对于咱们老师来讲,我给你讲多少遍都可以,那是我的职责,但是很多东西老师讲是老师的理解讲出来了,但是那不能代表你去想,你去理解。如果说咱们仅仅停留在被动听的这个层面上,你对这个事情,你只能说老师讲的我懂了,老师讲明白了,但是你是不是真正想明白了,可能同学说,你讲的我都会,他能听,听得明白,说一下,说老师表述得清楚,只能是反映这个问题,但是你听明白了,是不是能够代表你真的懂这个事了?这是未必的。

所以我想建议学生,咱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自然地理这一部分,一定要花功夫自己去想,就是你的思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而且自己必须要有意识的磨砺自己,不能说什么事情一遍一遍找老师,不是说老师不愿意给你讲,不愿意给你付出,不是这样的,我自己回去,我冥思苦想一个小时,我把这个事情想透了,那这个知识就是你的了。文科学生不是咱们的理解力差,是有些孩子可能说他不太善于思考,他不会想他就不会问,别人问出来的东西他就不能理解别人问的东西是什么。可能这道题目他就不会做,或者是他就不会这个东西。

可能按照您这个方法,我自己先去思考,争取自己能够把它想通了,如果不行的话,带着问题去问老师,那么这样反复几个过程下来,对于几个知识点反复这样运用一下,可能他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就像您刚才说的,他有些地方想通了,有些地方没有想通,当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就会知道他的问题点是什么。这样可以更对症下药,把这个点解开了,可能就是几句话的问题,可能有的同学说我这个问题我不懂,你给我讲,老师可能就是常规的讲法,可能就不是因人而宜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更多的去思考。

:我刚才看了网友的提问,很多网友还是很关心具体的问题,虽然说他们现在答案可能自己去对了,卷子也看到了,但是他们还是想问问几位老师,您觉得今年文综的分数,平均的水平大概会是什么样的?

这个不太好说,没有数据出来。

您觉得现在的或者跟去年相比一下,它的分数大概是不是跟往年有一个相对的稳定还是会升一些还是会降一些?

我回忆一下前几年的试题,比如说像07年难度是0.52,历史学科,100分卷子平均考了52分,这个就是应该是偏低,然后08年是0.57,然后高考期望的数值是0.55,最好的数值,从理论上讲,区分度最好是平均55分。比如像历史学科,如果以去年的57分做一个参照来看的话,我觉得今年这份卷子不会低于57分,应该是在57分和67分之间,至少选择题部分这个可能已经成定局了,要高于去年。我的估计应该不会低于57分。

可能会比去年的情况略好一些。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边虽然有很多网友的提问,但是我们就不说了,最后还是想请几位老师能够给我们已经高考完的这些学生,包括这里边可能还有你们自己的学生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最后每人说一下。

对你们来讲,已经完成了一个艰巨任务,后面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去完成,现在同学们应该抓紧时间休息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新的学习。

高考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反思,可以反思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其实也可以反思在整个高三备考的过程当中,真的,咱们的收获其实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更多方面就是它的人文这种品质,意志方面,我觉得这些方面对大家的磨砺,对大家今后在大学学习还有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的那种影响应该说是更深远,所以我希望考生们在休息的同时,其实很多考生都在回味高三,觉得是很枯燥的,但是在他整个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这个求学过程当中,高三这一年,应该还是有很多的很多的收获。

所以不要只想着我这个试卷得多少分,考过就考过去了,该放的我们就放下,好好总结一下这一年我们的方方面面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刘老师送给大家的关健词是“反思、收获”。闫老师。

我想说的是,人生可能是一个不断的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可能还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包括上了大学,包括工作,应该有一种终身学习这样的精神。当然高三这一年可能是最辛苦的,所以大家好好休息几天,不管你考出什么样的结果,你是上大学,也可能你就就业了,都是要不断的学习。

闫老师勉励大家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

非常感谢今天人大附中的三位特别优秀的老师来作客我们嘉宾聊天室跟大家分享对我们文综试卷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我们今后文综考试的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也欢迎几位老师能在明年继续作客我们嘉宾聊天室,继续跟网友分享你们的观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访谈就要到此结束了,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同时也非常感谢人大附中对我们今天访谈的大力支持,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