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5)

2008-11-08 
    57.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这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它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表现,以提高我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58.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但不唯书。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尊重权威但不唯上。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59.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6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6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原因: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总之,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⑴创新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还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6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⑴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的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⑵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6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⑴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6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的解决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6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8.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9.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