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读后感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

2014-06-26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陆键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更多精彩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陆键东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文/严杰夫(独立书评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用来形容新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出世”可谓是再恰当不过。还记得1996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刚出版时的盛况,人们对这位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在解放后经历的好奇,令这本书甫一问世即一售而空。殊不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本书此后就一直未能再版,从而令此后众多想要了解陈寅恪晚年生活的读者陷入“一书难求”的困境。今天,《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经过重新修订“重回人间”,这不仅是对这些年来“陈寅恪热”持续不断的一种回响,而且更是因为如作者所言,此书所书写的那段历史“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吧。

然而,新旧两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之间相隔了十几年的时光,在这十几年中,社会时代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就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认为,这种挑战起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研究资料上,这10多年来,“陈寅恪热”几乎让陈寅恪研究成为学界的一种显学,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非专业的陈寅恪的亲友,纷纷著述立说,一时间充沛的资料固然令陈寅恪的形象,远较1996年我们“初识”他时要丰富了许多,但却也令他慢慢陷入一种被“神话”的境地,以至于有些评论家喊出“劝君免谈陈寅恪”的话来。这种批评固然是针对文化界“一拥而上”的跟风习气而言,却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有关陈寅恪的资料和著述这些年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中大多发掘于16年前的资料,能否经受其它学者的研究而不被推翻,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事实上,陆键东的研究确实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从资料来源来说,《陈寅恪的最后20年》是在数千卷档案的积累上写就的,这些档案成为陆键东还原晚年陈寅恪生活最坚实的基础。有趣的是,尽管20年以后的今天,运用档案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早已成为一种常识,但是想要重新拥有陆键东获得的那种“先后在多个档案馆查档案,受到馆中人们的欢迎”的便利条件,恐怕就是一种奢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陆键东在20年前就率先开始进行陈寅恪研究,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同时,陆键东的个人经历也让他在陈寅恪研究中占尽先机,他曾经就学的中山大学正是陈寅恪晚年生活的地方,而他毕业后曾供职广州粤剧团也与陈寅恪渊源颇深,这就使得他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端木正、李稚甫这些陈寅恪晚年最亲近的“友朋”。这些“友朋”提供的口述资料,不仅成为书中极重要的史实内容,而且为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关键线索。如今,这些老一辈的学人大多都已仙逝,后来者想要如陆键东那样从这些“老人们”的口中再度拼接出晚年陈寅恪的遭遇,可能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16年前已经占有了众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但陆键东在修订新版的时候,还是加入了其它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陈寅恪亲人提供的最新资料。前者如陈寅恪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与中华书局之间在《金明馆丛稿》出版事务上发生的龃龉,就引证了金性尧、高克勤等学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文章。而后者则如,作者在新版中多处新引用了2010年以来对陈寅恪女儿陈美延的采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三姊妹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亦出现在作者的注释当中。这么来看,这些新资料、新研究的出现,不仅为新版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也是强化了作者对陈寅恪晚年生活细节的考证和还原。

您感兴趣的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汇总(4月经典版)

《名人传》精选优秀读后感模板汇总(4月经典版)

《老人与海》读后感作文模板汇总(按字数整理)

读《雷锋的故事》读后感经典范文汇总(按字数整理)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精选范文汇总(按字数整理)

《童年》读后感精选范文汇总(按字数整理)

更多精彩尽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