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语文教案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2014-05-2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

  读书人网精心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培养抗挫能力。

第一课时
一、知识预习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3、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4、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①给划线字注音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②用/划分停顿节奏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也。
5、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二、课堂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独立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1)通假字:“畔”同“叛”
(2)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②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④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⑦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⑧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⑨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⑩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3)解释一词多义: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得道者多助(   )③伐无道,诛暴秦(   )
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池非不深也(     )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4)古今异义词。
①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
②委而去之   去:  古义:离开       今义:
(5)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  围)
(6)——重点语句翻译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翻译全文

3、展示点拨。
4、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1)舍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在前三段中,孟子讲明了什么观点?

2.第一段与二三两段在结构上构成什么关系?

二、课堂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1)第4段能否去掉?有何作用?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2)你能说说为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吗?

(3)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战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联想到我们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5)请列举古今中外表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典型战役。
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3)展示点拨
(4)我的疑惑:

(5)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
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5、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A)和( B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年华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