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技巧心得 >

如何写好读后感

2008-12-29 
其实要想写好读后感并不难,只须记住组成读后感结构和内容的四个字:引---议---联---结。
    读后感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读后感,顾名思义,即针对所读的东西所写的感想。它是写作者阅读成果的展示,读书心得的记录,心里感受的抒发。读后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前几天,学生学完安徒生《丑小鸭》后,我统一安排学生写了读后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当前我校学生正值写作读后的高峰时期,比如下周要写电影的观(读)后感,再下周要写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等。借此机会,结合学生的《丑小鸭》读后感习作,简要谈一下“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要想写好读后感并不难,只须记住组成读后感结构和内容的四个字:引---议---联---结。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要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当然要想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所以这个“读”字应放到“引”字的前面去。
    以上是写作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和思路。需要强调的是写作中也不必拘泥于这四个字,未必每一篇读后感在这四方面都要面面俱到。比如“引”的环节,如果你所面对的读者对像很熟悉你要介绍的东西,那么“引”在你的这篇读后感中,就可省略或一笔带过了。此次组织学生练写的《丑小鸭》读后感,就属此范畴。如果你还要不厌其烦地讲述丑小鸭的故事给读者听,存属浪费笔墨。
    再比如“议”和“联”的内容,根据需要,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方面为写作的重点,未必非得面面俱到。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后果可能是什么也没有抓到 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引”得太详,太“生动”,往往一篇作文的一半以上篇幅都是“引”的内容。有的甚至全篇都是“引”的内容。读后感的重点内容是“感”,而不是对所读内容的记录和记述。否则读后感该改称为“读后录”了。“引”得再精彩,如没有作者的“感”,那么这篇“读后感”也毫无意义。
    二、“感”点多,主旨不明。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
    三、“议”得不深刻。首先,这与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有关。随着写作者的不断成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多,会不断提高。其次,要学一些说理论证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等。
    四、“联”得不紧密。“联”的内容应是由“议”而生发,要实现与“议”的自然过渡,要与“议”的内容紧密相联,不能随心所欲,远离主旨。
    五、“结”得太离谱。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