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校园热点 >

北大元培在行动

2011-09-19 
北大的育人理念,是经过历史积淀,一脉相承的。“中西并重、观其会通、造就通才、发明新理”的办学思想,就明确写入了京师大学堂的章程......

编辑推荐: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北大元培,致力于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年在行动!

  观其会通 造就通才

  “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

  北大的育人理念,是经过历史积淀,一脉相承的。“中西并重、观其会通、造就通才、发明新理”的办学思想,就明确写入了京师大学堂的章程。蔡元培担任校长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些融汇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先进思想一直影响着北大的发展。

  1999年,面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变化,参照国际人才培养理念,一项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始酝酿,北大成立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启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1年,载入北大史册的香山会议召开,明确了新世纪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模式。

  自此,“元培计划”正式诞生,作为改革先头部队的“元培实验班”也开始了第一期的招生。

  元培实验班按文、理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

  这一做法直指当时高等教育的两大弊端。其一,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其二,大多数中学生在并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情况的背景下,盲目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后出现落差,学习上兴趣降低,日后放弃本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实行通识教育和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主权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院士这样解读元培的理念,“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广泛涉猎导师培养“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方法的训练”

  探索,从“元培实验班”开始,实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元培计划在全校大规模推开的时间表。因此,所有人关注的目光都聚集到了2001年秋季入学的一群“特殊”学生身上。

  同一宿舍里,几位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有文科也有理科,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进行教学,大一阶段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宽度远远超过一般院系要求;大二之后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到相关院系选课;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

  于是,在北大的校园里有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院系和专业,其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都由“元培”负责。在入学后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们会按照文理的分科,自由地选修课程,同时,实验班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和其他普通院系相比,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总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的指导。而之所以这样,背后源于一个理念的支撑:“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导师制是实验班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导师分为专职导师,也有兼职导师,包括林毅夫等在内的知名学者、北大各学科的资深教授不少都曾担任元培实验班的兼职导师。这些导师与一般意义的导师不同,他们不光要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有的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是,导师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选择方向。

  曾经担任过导师的艺术学系教授朱青生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在导师制的前提下,更要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

  就这样,从学籍的全新管理,到课程和专业选择的全新变化,改革在一点一滴地推进,尽管一直以来不事宣传,但是,这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依然引发国际关注,美国的《SCIENCE》杂志对此作了介绍,并预言:“北大元培计划及其实验班,是会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