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网络小说 >

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

2017-07-31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 去商家看看
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 去商家看看

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网友对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的评论

我是在豆瓣网看了书评推荐才买的,此书,非常好。写了各个阶层人物状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特征。尹雪艳是不老的幽灵,安详的立在她的公馆窗边,看着朱青,金兆丽,窦夫人他们来来往往,逐渐老去。有一次,偶然看到翻译过来的法国《世界报》上的一句话,“我写作是为了表达人类内心无言的忧伤”,这句话是白先勇说的。然后对这个作家有了点兴趣,就找来他的小说看,《台北人》《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等,大多数现在已经没有印象。那时候我正对叙事手法比较讲究技巧的小说感兴趣,而白先勇的小说和五四时期小说的套路差不多,所以没有吸引我仔细看下去,只是感到他的小说里,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后来看到白先勇的一点介绍。他是白崇禧的儿子,小时候体弱多病,在抗战胜利后的南京,身为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仕途得意,大悲巷雍园一号的白公馆常常是高朋满座。每当这时候,白先勇总是躺在床上,与死神会晤。大概没有人在幼年能够有白先勇的经历,声色繁华与寂寞冷清如此刺目地呈现在眼前,这养成了他敏感而又细腻的气质。那时候,李宗仁为了竞选总统成功,不过花了一千根金条,而为了保住白先勇的命,白崇禧就花掉了十根金条,大概也没有几个人,命有这么金贵。
  
  我现在仍然觉得,白先勇的小说从技巧上来说,实在乏善可陈。有些关于白先勇小说的评价,言过其辞。但是从个人来说,我尊敬他是一"rest":"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从台大毕业后,他去了美国,然后在大学里担任教职,尽管他的声誉渐涨,但是他不喜欢张扬。在台湾,他从来不接受媒体的访问。1989年,白先勇回大陆寻访童年住过的地方,也非常低调。<br />  <br />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白先勇都没有必要在这样的年纪、这样的时代,违背自己的本性抛头露面。“为了昆曲,不能不接受媒体访问,因为昆曲需要媒体宣传,”他说。他甚至不回避对于自己私事的提问,不回避谈到他的同性恋男友。<br />  <br />  一个人心里有牵挂,常常会变得软弱。如果不是因为眷顾昆曲的优美,白先勇不必面对喜欢猎奇的媒体,也不必将自己的私事当谈资。孤独的人是可耻,很多看似坚强的人更可耻,他们为所欲为,其实心里空空荡荡。"

书中《游园惊梦》章节,有严重的文字印刷错误!希望出版社校正认真一点!
白先勇的台北人,收录了14个短篇,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再现,再现了一群怀旧的人的心知和感念。文笔细腻,见文有若看到了那个时候的画面一样,值得推崇!
台湾人文文化还是很浓厚的,白先勇的著作值得收藏!

#《台北人》白先勇#,以前看康熙来了听过这个人,知道是个老作家,凭她们戏虐的语气感觉应该是一个写很严肃题材的作家,所以一直没看,听晓松介绍白崇禧,提到他的儿子白先勇在文学上的贡献,特意翻出来看看,属于短篇小说集,每篇都不长,写了那个年代跟着去台湾的各个阶层的人,很多贵族过去以后贫寒了,很多依旧贵族,但无论是哪个阶层,由于与亲人朋友的失散,都是被挥之不去的离愁笼罩的。时间走过半个多世纪,两岸的文化走向已经全然不同,而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是共同的经历,彼此有过的分离,那离愁,你懂,我也懂。写的平实而细腻,每个短篇里都能鲜活出一堆人物,只是看的时候刚营造出一个电影背景在脑海里,故事就结束了,新的一篇又要开始重新在脑海里构建人物,所以每篇开头总会看的慢些。四颗星。

《台北人》白先勇
我拿到几本书后最先开始看了这本,第一次看他的书,总觉得他的名字挺耳熟。
书虽然挺厚,但其实读起来只有14篇。我读前几篇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因为故事每到类似高潮或者应该有什么转变的时候就停止了,让人觉得故事没写完。搁置了几个礼拜,期间想翻开新的故事,但没静下心的时候读不进太多细节描写,就继续放着了。又过了一两个礼拜后重新翻开,大概只剩下3、4篇了,后面厚厚的竟然都是别人评价的附录。
重新拿起这本书我已经对前面的故事印象模糊了,再阅读时也觉得细节描写太文学了,关于里面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我不会觉得作者写的很好,因为我觉得写得太小家子气了——但后来我想,其实这写的并不是我同时代、同龄女性,也许当时,几十年前的社会背景下,那样想的人不会在少数。想想她们心理嘀咕的竟然是衣服材料这种琐碎的问题,即使是现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女性,可能也不会纠结这么细腻的问题。因为我同期在读毛姆的小说,我就心里觉得这作品里面的人物比起毛姆小说里的人物,“好像没有灵魂”(因为我觉得毛姆写的人物给人一种心灵激荡的感觉)。可是读完这剩下的3、4篇,我竟然有时会惊叹:白先勇笔下描写了酒桌,我坐在图书馆读,耳边却似乎传来了酒杯相碰的声音;也惊叹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情节,甚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后来我觉得这部本作品其实也为我这个年纪的人提供了一种了解当时社"rest":"会、人物的途径,因为我记得在序言里作者好像写道,怕自己再不写下这些人物,他们就消失了。我爱看小说的原因,也是喜欢看这种“社会众生相”。<br />读了附录的第一篇,赶快先来写读后感了,因为不想让他人的评价先入为主。第一篇附录里面写道“灵与肉的冲突”?之类的,有些我觉得是强加上去的。言之有理的就是这几篇都是关于“过去”与“现在”(其实这也挺显而易见的)。对人来说,过去是生命情感的一部分的构成,人也总是习惯于对过去抱有幻想和挽留的念头。其实大部分人到最后,都会不得不投入到现实的或悲或喜中。对我来说,这些作品里各种各样的人物,即使看起来有荒唐的结局、悲惨的收尾,在我看来都不是不能接受的。可能白先勇想描写人在一段历史时代背景下的状态。其实我觉得很多文学分析并不需要强赋予什么意义上去,就像作者说的,只是想把他们写下来。<br />读完我还是挺感叹文字的力量的,能让人仿佛置身现场,也让人体会多样不同的生命。像附录里一个评论说的,很多事情都是听者听听,读者看看,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我觉得小说的魅力也在于此,为文字的力量感动。"

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说成就之高,著名评论夏志清先生早有定论。对喜欢了解49年去台湾的大陆人,甚或是30-40年代的上海人的生活,都能在小说里寻梦。精彩纷呈、光怪陆离、逝水流年,人生的众生态都在白先生悲天悯人的笔里流泻,一如时光------

本书只读一次的话,对本书的理解,多会停留在表象。会有“这不就是描写一帮子民国遗老遗少”的故事么?
但是当你去细细的反复咀嚼白先勇的文字,就会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的潜藏的,关于“今与昔”,关于“精神与肉体”,关于“传统中式和现代西化”等等的对比,以及作者又全书开篇就点明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做为全书的主旨,并在之后诸偏文字中一再潜伏于其中的脉络。
另,建议搭配《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此书一同阅读本书,可以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因为本书内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学及戏曲知识作为铺垫,不然无法更深入的理解缘何作者要在这些地方如此运笔。

喜欢台北人 (白先勇作品集 1)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