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顾随诗词讲记

2017-06-12 
《顾随诗词讲记》内容简介:叶嘉莹教授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半生辗转流离,却仍然将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时的八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顾随诗词讲记 去商家看看
顾随诗词讲记 去商家看看

顾随诗词讲记

《顾随诗词讲记》内容简介:叶嘉莹教授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半生辗转流离,却仍然将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时的八本笔记随身携带,可见恩师对其人生学问之影响何其深广。此书虽名为讲记,看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但诗歌妙理信手拈来,自见先生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所有的诗词评述,都直逼性灵,或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却让人顿悟其诗心、诗味;或如行云流水,出古人今,东引西联,务求将一家词作的精华妙义点至肺腑之中;或将人生与创作之感悟,以极幽默而练达的态度融人诗词之观感,务求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在先生看来,此为诗之根本,亦是为人之根本。
顾先生之讲诗,可说如同他所论之诗,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纯任自然,纵横开阖,了无窒碍,又如羚羊挂角,无痕迹可寻,只觉妙不可言。拍案惊奇之余,只盼仍能不断聆听悟道。

网友对顾随诗词讲记的评论

《顾随诗词讲记》在这次买的五本书中,读完另外两本,我才拿起这一本,原想诗词讲记,少有新意,还或多或少有一点晦涩,哪里知道拿起便放不下,翻开竟合不拢,仿佛一个蕴籍深厚的老者站在那儿,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娓娓道来,而我坐在下边,仿佛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听得入了神。某某人嚷着,吃饭了,睡觉了。我却说,等等等等,还没有下课。哈,好久没有如此这般的读书感受了。

看过不少解读诗词的,虽各自有一些好处,但是常常留给我一种印象,仿佛她们亦不过和诗词打过照面,只是那些诗词成了名人之后,于是有人便急不可待地写出书来,宣称自己和那些名人是认识的,读后总觉难逃附庸风雅之嫌。

而读了顾老的书,你会知道,顾老之于那些诗句,才是真真正正的相知相熟,万千妙句完完全全打散了,随意出入文中,随手捏来便是,全无牵强附会。就仿佛是江南水乡的水,阡陌纵横皆是皆是相通的。

顾老的这一本诗词讲记,本是他上课时,叶嘉莹记录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的系统章节,更多的是思之所至,言若行云,开开合合,自然而然,而吾却总于不经意间,听到那些诗句经由顾老之口,仿若大珠小珠落玉盘,怎一个秒字了得。真可谓是“禅机说到无言处,空有游丝百尺长。”

沉入文海的万千诗句,多已被时间深埋淹没。

而顾老轻轻走将过去,拾起一个个看似再"rest":"普通不过的海贝,慢慢的打开,让藏在里面的珍珠又见天日。亦让那明珠见着了读到这本书的我们,而我们是看到明珠,还是看到明珠之辉;我们是赞叹明珠之辉,还是体会着孕珠者的万古情愁,却是要看各人造化的了。<br /><br />读过顾老的书,我知道,情当感同,韵需意会。诗词,应锤炼,却不能少了才情;技巧当学,却需要学到没有痕迹;古诗词妙在音,形,意合而为一;诗心诗感诗味很重要,但却不能只重形式,应当用以传达思想和情感;古诗贵在其韵,难得的是有力……<br /><br />顾老讲的是诗词,却又有许多诗词之外的深意。读着顾老的书,不时颔首莞尔,不时击节称妙,只觉得说上千千万万声好,还觉得不够,还觉得不够,想着要让更多的朋友都去一读才好,却发现顾老早已担心到我等孩子,于是他走将过来,说道,小同学,稍安勿躁。天下值得欣赏事甚多,而常忽略过去,不必拍掌大笑,只要自己心中觉到受到、舒服即可。"

顾随先生是继王国维之后的一代词学大师,我观《顾随诗词讲记》,言简意赅,精妙绝伦,广取前人精华,而又往往推陈出新,自有见地,卓然一代名家者。喜欢此书而暂时买不到的朋友,可以另外购买《驼庵诗话》,因《驼庵诗话》一书,实乃此书之翻版,但在内容上又较此书有所增加,如书后增有《驼庵文话》等篇目,都是叶嘉莹先生辑录的顾先生讲课笔记的精华。

在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演中,曾多次提到她的恩师顾随先生,于是我就在想:偶像的偶像会是何等风采?于是就买了这本书。

看了几个章节之后,忍不住感概:不是每个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得到施展的机会和世人的认可,沙里埋金自古皆然。看完之后又有所悟:吹尽黄沙始见金,先生生活的年代没能给他提供阔大、高远的舞台,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终不会埋没他的才华。

顾先生讲诗词,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一是哲学的思辨。中国的传统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有“评价”而无“理论”,所用术语如“风骨”、“气象”、“兴趣”、“神韵”、“境界”等,皆是玄而又玄,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作为一门没有逻辑可循的知识,必定难以普及大众。先生的讲解落实而有高致,让学生的思维既接地气又不失灵气。常常用一个日常的字眼,就说出了我们搜肠刮肚也说不出来的感受。

二是佛学的禅悟。佛学虽为外来学问,但已与本土文化濡染了一千七百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文人性格的塑造影响深远。佛教传入中国时,恰逢中国文学自觉与独立的时期;又是由于翻译佛经的需要,中国人才注意到声韵之美,才有了格律之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受佛学影响的文人少之又少(在本书中,顾先生列举了六位)。所以,不懂佛学,无以谈诗。然而,佛学与诗学,皆讲悟性和机缘,似我等肉眼凡胎,若无先生点拨、调教,恐怕永不可能入其法"rest":"门。<br /><br />三是独特的视角。平常人读诗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人云亦云,迷信权威;一类是不得要领,胡乱点评。无论哪一类,总之是辜负了诗人的心眼与才情。顾先生不拾人牙慧,不美化先贤,总能从他人忽略处翻出新解、奇解。好的诗句,先生绝不吝啬赞美之词;坏的诗句,先生也绝不虚伪逢迎。就连李白、杜甫、东坡这样伟大的文学巨匠,先生也勇于批判且言之有据。很多时候,在佩服先生功力之余,甚至不得不感叹先生的眼不仅“慧”,而且“毒”。<br /><br />四是幽默的犀利。先生的评点绝不云山雾罩,而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种锋芒,犀利但不伤人,经过先生幽默化处理,令人莞尔的同时记住了诗句也分清了好坏,可谓一石三鸟。比如:<br />陶渊明心中有许多不平事,所差者,自己不愿把自己气死。<br />陶诗“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赶快活完了事。<br />太白“会须一饮三百杯”便只是直着脖子嚷。<br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br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人生不过百年,因此而不努力是纯粹悲观。不用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还剩一天、一时、一分钟,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活个样给你看看,绝不投降,绝不气馁。“洛城花”不但要看,而且要看尽,每园、每样、每朵、每瓣。看完了,你不是走吗?走吧!<br />放翁忠于自己,故其诗各式各样。因他忠于自己,故可爱。他是我们一伙的。<br />中国诗最俊美的是诗的感觉,即使没有伟大高深的意义,但美。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若连此美也感觉不出,那就不用学诗了。<br /><br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就从这口吻,我们就能想像到先生授业时飞扬的神采和学生们如饮甘泉、如酌美酒的陶醉神态。<br /><br />顾先生讲陶诗时曾经提到:做人就做一个像样的人、不含糊的人。叶先生的笔记,为我们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位像样的、不含糊的文学大师。他的敏锐、渊博、洞彻、精准,他的不苟同、不盲从,不糊弄,既是为学的境界,也是做人的标杆。<br /><br />不得不提的是,如果不是叶先生的精心保存,今人将失去多么丰厚的一笔财富!抛开叶先生本人的成就不说,单就她对恩师这一份感情,就值得我们敬重一辈子!<br /><br />最后补充一下:在读本书之前,最好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作家的字、号和代表作品都比较熟悉,然后方能随同先生一同在两千多年的诗海里徜徉。这感觉有点类似于炒股:形形色色的指标和数据,在刚入门的菜鸟看来就是味同嚼蜡的数字,一旦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意义,转换间展现的将是炫目的财富。"

看评论本来对本书期望甚高,读完前半部后有些失望。感觉本书不太适合诗词入门级的爱好者。尽管字里行间能看出顾老先生对诗词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作为入门者也许更想了解各家诗词为什么好以及具体好在什么地方,而不仅仅是对诗人熟稔地称兄道弟、对其作品泛泛而论的感受和点评,及自己由此展开的人生感悟。相比而言更喜欢吴小如老先生的“含英咀华”,例如其中对李白“玉阶怨”及相关以此为题的作品解读,让人感觉收益良多。

以前读诗词,觉其好不觉其所以好!
读顾先生的书,如果有时间,我会一直从头读到尾,不肯停歇!
此心安出、 即是吾乡,
先生之书,我心安处。

人师难求,值得细细读取,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不是思想著作,跳跃性多而理论系统性稍差。

有哪位朋友指点一下,这和06版的有什么区别?
我比较了一下目录,就是多了一个重版后记

书挺好的,封面挺喜欢,内容更是没的说,唯一不足的就是书本纸张稍微差了些,不过这也无伤大雅!

我是由读叶嘉莹的书知道的顾随,感觉顾随的更好,比学生深厚,学生阐释的太细

喜欢顾随诗词讲记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