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管理学: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平装]

2013-04-07 
计划产生于1917年和1918年的“甘特图”(Gantt Chart),并发展成为战时生产制定计划;逻辑分析与统计分析也被用于制定战时生产计划,它们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经验与直觉转变为定义、信息与判断。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管理学: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平装] 去商家看看
管理学: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平装] 去商家看看

管理学: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平装]

编辑推荐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
德鲁克经典著作快速入门书,集德鲁克60年管理著作精华于一体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人
当今中国一代活跃着的组织最近的眉睫的问题,正是德鲁克向我们描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
——彼得·德鲁克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媒体推荐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的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本书是从我60年的管理工作经历和作品中精心挑选并编写而成的。它始于1942年的《工业人的未来》,止于1999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本书的编写有两个目的:其一,我希望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关于管理学连贯的并且易懂的入门介绍;其二,希望它能够为我所有关于管理方面的作品做一个总结,同时,还要回答一个我及我的编辑已经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德鲁克的作品?哪些才是他作品的精髓?”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彼得·德鲁克(Drucker.P.F.) 译者:李维安 王世权 刘金岩

彼得·德鲁克小传(1909-2005),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推荐序(邵明路)
译者序
自序:编写本书的起因和目的
第一部分 管理篇
第1章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
第2章 管理的维度
第3章 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4章 非营利组织带给商业界的启示
第5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第6章 管理的新范式
第7章 当今管理者需要的信息
第8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第9章 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
第10章 企业家企业
第11章 新企业
第12章 企业家战略

第二部分 个人篇
第13章 务必要学会卓有成效
第14章 注重贡献
第15章 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观
第16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第17章 有效的决策
第18章 发挥沟通作用
第19章 领导是一种工作
第20章 创新的原则
第21章 管理你的下半生
第22章 知识型人才

第三部分 社会篇
第23章 社会变革的世纪:知识社会的兴起
第24章 企业家社会的到来
第25章 通过社会部门获取公民权
第26章 从分析到感知:新的世界观
后记 未来的挑战

序言

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

后记

时至今日,尚不能确切地说,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将会是何种形态,我们仍然在其转型期中挣扎着。与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大相径庭的是,此次转型期和在它之前发生于19世纪的那两次转型期(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30-40年代,在此期间出现了铁路、邮政服务、电报、摄影、有限责任公司和投资银行;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出现了钢铁工业、电灯、电力、人造器官、缝纫机和洗衣机、中央暖气系统、地铁、电梯以及办公大楼和摩天大厦、配有电话和打字机的现代化办公室、商业公司和商业银行)有着极其明显的相似性。这两个时期都有些自相矛盾之处在困扰着我们:经济的迅速扩张和逐渐加大的收支不平衡。然而,即便是如此,我们还是不能确切地说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只能说以最大的可能性来辨别其主要的、最重要的特征以及一些最重要的挑战。
首先要说的事情是(仍然和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不是经济膨胀,也不是我们脑海中所理解的一个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自由市场。相反,这些市场可能会缩水,因为未来的社会部门必定会在卫生保健和教育领域成长起来,它们在过去和将来都不可能会是自由市场。明天的“自由市场”是信息的流动而不是单纯的交易。这样,未来并将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市场。

文摘

第一部分 管理篇
第1章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管理出现的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大是其他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管理就已经改变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的组织形式。它创造了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模式,并为各个国家平等参与这种经济制定了新规则。同时,管理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管理者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管理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很多人都像莫里哀(Molière)的《贵人迷》剧中的主人公茹尔丹(Jourdain)先生一样,尚未发觉自己已经拥有了高雅的谈吐,管理者也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在从事或违背管理,因此会在面临巨大挑战时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管理者所面临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由成功的管理本身所造成的,而并非来自于技术与政治,这些问题并非产生于管理与企业之外。
由此可以确定,管理的基本任务仍然没有改变,依旧是:使人们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着共同的价值观,在适当的组织内,通过培训和开发共同开展工作以及对外界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这一任务的含义本身却发生了变化,因为管理的运转已将劳动力的构成由非技术工人转变为具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作者。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少数思想家开始意识到管理的存在。但是,即使在最先进的国家也没有人与管理打过交道。现在,美国人口统计局提到的“管理与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劳动力大军中最为庞大的一个团体,占劳动力总数的1/3还要多。管理已经成为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在人类历史上,管理首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在生产领域中雇用了大量知识工作者与技术人员,这使得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事实的确如此,以往的社会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员。即使在不久以前,仍然没有人知道如何把具备不同技术与不同知识的人集合在一起,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18世纪的中国是西方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因为中国为受过教育的人提供的工作机会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每年约有2万个就业机会。而如今,美国的人口与那时中国人口的数量相差无几,美国每年有100万大学生毕业,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这正是管理给他们提供了这些有利的工作机会。
知识,尤其是那些高等知识,总是会趋向于被专业化。知识本身并不能够产生什么东西。但是,一个现代企业(不仅是大型企业)却可以雇用上万个具有高等知识的人,他们代表着60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设计师、市场专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计划人员、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在一个共同的企业中工作。如果不是身处一个处于管理中的企业,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发挥自身的效用。
究竟是过去100年中的知识爆炸先出现,还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管理先出现?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发达社会赖以生存的知识基础,那么,无论是现代管理,还是现代企业都无法生存。同样,正是管理,事实上也只有管理,才使得知识与知识分子能够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正是由于管理的出现,才使得知识从社会的装饰物与奢侈品转变成为一切经济实体的真正资本。
回溯到1870年,也就是大型企业刚刚出现雏形之时,能预测到这种发展趋势的企业领导人并不多见。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缺乏远见,而在于缺少先例。当时,唯一的庞大而永久的组织就是军队。因此,对于那些建设洲际铁路、钢铁工厂、现代银行和百货公司的人来说,军队的“命令—控制”结构就是一种模式,这也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模式中,高高在上的少数人发号施令,位于下层的大多数人按照命令办事。这种模式一直延续了近百年。然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在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注入企业之后,它立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弗里德里克·冯·赫夫纳阿尔滕耐克(Friedrich von HefnerAlteneck)是大学培养的第一个制造业工程师,于1867年被德国的西门子公司雇用,他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研究部门。此后又创建了其他专业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制造商公认的职能已经确立:研究与设计、制造、营销、金融与财会,此后又出现了人力资源(或人事)开发。
在当时,另一种管理导向的出现及其发展对企业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这种发展就是采用培训的方式,对体力劳动实施管理。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培训是战争时期的必要产物,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变革,因为它使那些低收入的国家做到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高效率的竞争者——但工资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经指出,生产和销售棉纺织品或小提琴都需要体力与管理上的技能。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这种技能和劳动力传统的开发可能会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很大的转折,大量非技术、前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力几乎转眼之间就成为了生产者。为了满足这种管理上的需要,美国与英国的企业开始采用弗里德里克 W泰勒(Frederick W.Taylor)在1885~1910年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大规模地对蓝领工人进行系统培训。它们分析了任务后,使之分解成单个非技术性的操作,而这种操作是很快就能被学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培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首先为日本人所应用,20年后又被韩国人采纳。日本人和韩国人对培训的应用成为了它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管理已经逐渐地被应用于制造业中更多的领域和方面。例如,管理中的分散化经营使一个企业集大规模与小规模经营的优点于一身。会计从简单的“簿记”发展成为分析与控制。计划产生于1917年和1918年的“甘特图”(Gantt Chart),并发展成为战时生产制定计划;逻辑分析与统计分析也被用于制定战时生产计划,它们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经验与直觉转变为定义、信息与判断。由于管理概念被应用于分配与销售,市场营销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此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和30年代初,美国一些管理学的开拓者开始对制造业的组织方式提出质疑。这些先驱者包括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初创时的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Sr.)、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的罗伯特E伍德(Robert E.Wood)和哈佛商学院的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他们认为,装配线只是一种短期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装配线能带来很高的生产率,但是它在经济上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它缺乏灵活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而且工程技术的水平也比较低。他们开始思考并试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自动化”的出现,并使之成为组织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思考和试验还产生了集体协作,质量中心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并且还使组织成为管理人力资源的方式。所有这些管理上的创新都是把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都意味着以系统与信息替代猜测、体力以及繁重的劳动。用泰勒的话说就是,这些创新都标志着以“更聪明地工作”代替了“更勤奋地工作”,脑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体力。
这些变化的重要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变得尤为明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人仍然在战略方面表现得技高一筹。由于内部战线较短,他们只需要较少的后援部队就能取得与对手相同的战斗能力。然而,最后还是同盟国赢得了胜利——他们靠管理取得了胜利。美国的人口只有其他交战国人口总和的1/5,军队的数量也仅占其他交战国军队总和的1/5左右,但它生产的战争物资超过了其他交战国生产量的总和。它可以把作战物资运送到中国、苏联、印度、非洲和西欧这些遥远的前线。难怪在大战结束之时,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管理意识,或者说,管理已成了一种公认的特殊工作,它完全可以被研究,可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在战后时期享有经济领导地位的国家中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们开始认识到,管理不再只是局限于企业管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它与努力有联系,这种努力把其他拥有不同知识与技术的人集合在一个组织中。它有必要被应用于所有“第三部门”,如医院、大学、教会、艺术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比商业部门或政府机构的发展要快得多。尽管加强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和进行募捐的必要性可能会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与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有许多责任是相同的——如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目标、开发与培养人才、衡量工作成果与绩效,以及推销各自组织的服务。世界范围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能。

推荐阅读:

罗宾著作:Shell脚本学习指南[平装]

WPF编程宝典:C#(麦克唐纳著作2010版)[平装]

iOS5应用开发入门经典(John Ray第3版)[平装]

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国家电力公司精装)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王达第2版)[平装]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 频道:http://www.reader8.com/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