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2010-04-0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801864536 ·条形码:9787801864536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去商家看看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去商家看看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801864536
·条形码:97878018645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内容简介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怅望千秋——唐诗之旅》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三、文化性与思想性。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作者简介 李元洛,1937年生,湖南长沙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研究员。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已出版诗学著作共十余种。
媒体推荐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当你熟读了一些唐诗,当你背诵了一些唐诗,你再读这本《怅望千秋》,你将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识”,因此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黄荣华作为一个语文学习者,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冉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
  ——复旦大学附中 张伟琪当我们青春年少、朝气飞扬的时候,能邂逅并神交这样一位终生不离不弃的挚友是何等的幸福。如果你还没有真正与唐诗相识,那就从这部《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开始吧。
  ——华东师大二附中 史诗
编辑推荐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与唐诗名家、名篇美丽邂逅,体验人生的美丽与哀愁,特级教师倾力推荐,名校师生阅读互动,提高语文素养与考试成绩。
目录
编注者说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与诗人同行
感悟唐诗精神
结交一位终生不离不弃的挚友
第一单元
长安行
客舍并州
与李白同游庐山
独钓寒江雪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诗家天子
寄李白
怅望千秋一洒泪
骏马的悲歌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巾帼
单元链接

第四单元
月光奏鸣曲
华夏之水 炎黄之血
单元链接
第五单元
诗中的彩虹
唯有垂杨管别离
君子与佳人
白刃明霜雪
诗咏金钱
单元链接
附录
原著《序》
……
序言 一个中学生的精神成人,少不了自主阅读。学会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积累精神资源,一言以蔽之,读书做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如今,基础教育已陷入了一个误区:一切为了升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知读课本,做教辅,对课外读物很少问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即使进了一流大学,仍然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缺乏文史知识,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基础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复旦大学附中学生汤玫婕作为交流学生去美国西法威尔中学高二就读一年。回校后,与我谈起在美国整整一年中的语文学习。那里的教师要求他们每天读40页书,一周200页,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发表不同意见,进行热烈讨论。当然,书目是由教师开的。就这样,在短短一年中,学生不但外语阅读能力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辨力、论辩力,培养了怀疑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而且还直接了解和积累了世界文化史的第一手资料,为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是不是应该借鉴这样的读书方法呢?
文摘 龙标四周的群山如插翅难飞的囚笼,囚禁了王昌龄的壮年岁月。待到他花甲之年,搅得天翻地覆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而大赦天下。《新唐书·王昌龄传》说诗人“世乱还乡里”,他因此得以离开龙标。但长安尚未收复,道路不宁,想回故里实无可能,王昌龄只得沿江东下,于次年秋天到达九江,有《九江口作》为证。随后两京收复的消息于岁末传到江东,王昌龄决计还乡,但他怎能预知自己的生命也临近终点了呢?他路经毫州(今安徽毫县)时,竟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一代巨星,遽然殒灭!
在盛唐的诗坛上,王昌龄是与李白齐名的杰出诗人,因为他比李白年长,成名又较李白为早,因此开元年间他的诗名已经大噪,俨然诗坛盟主,从中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他与王之涣、高适三人“旗亭画壁”的传说,即可见其诗名之盛。他现存的诗只有180首左右,其中绝句约80首,可想而知,他应该还有许多名章俊句没有流传下来。整体而言,他的海拔不及李白,李白如一座壮丽的山岳,群峰逶迤,主峰耸出云表,只有比他年轻的杜甫才可以跟踪而上与之比肩。王昌龄的绝对高度虽无法与李白比并,但他的边塞诗却为李白所不及,李白的宫怨诗写得很好,但对王昌龄恐怕还要逊让三分,而王昌龄抒写友情的送别诗,却可以和李白一较短长。这如同体育场上的十项全能选手,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但王昌龄某些单项的成绩却要超过李白。这两位诗人友情深厚,处江湖而不相忘,而尤其可称为诗坛盛事的,是他们的七绝创作。在王昌龄和李白之前,创作七绝的诗人不多,成就不大,他们雄才并出,对这一文学样式的创作作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常被后人相提并论。明代焦竑《诗评》说:“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清代宋荦《漫堂说诗》有言:“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明代王士祯《艺苑卮言》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而清初王夫之则推许王昌龄的七绝为唐人第一,他认为“七言绝句唯王昌龄能无疵纇(《夕堂永日绪论》)。李白的绝句是不夜之珠,王昌龄的绝句是连城之璧,如果将盛唐的诗坛喻为武林,在七绝这个项目上的演出,李白和王昌龄的招数和风格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神乎其技的不凡身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当年在巴陵赠诗为李白送别,李白后来在江南作诗向王昌龄遥致慰问之情,并非巧合的是,这两首诗都是七绝,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和问候,不也可视为艺术创造的默契与呼应吗?
殷瑶编
……
热点排行